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4版            要闻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方合力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三方合力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

(上接第一版)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2012年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在经济下行、工业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完成的,我国工业结构重化工趋势尚未根本扭转,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矛盾突出等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按照《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据此测算,为了补上2011年未能完成的缺口,2012—2015年平均每年则要完成能耗强度下降3.7%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几年节能减排任务加大的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今年以来,以北京为代表的中东部地区多次遭遇大范围、持续的雾霾天气,为全社会敲响了警钟,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已经刻不容缓。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扎实工作,再接再厉,不能有半点懈怠。 十八大报告描绘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当前广大企业既要满怀信心,也要注重发挥多方协作的力量,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创新方法,继续将可持续发展工作做深做实。在此,我谈几点意见和看法: 第一,要积极响应政策引导。 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从产业结构调整,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等多方面着手,立足企业的主体地位,完善市场机制,强化对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引导。在创新节能降耗的技术和工艺,推广循环经济,升级改造产业集聚区和旧工业区,引导绿色消费等方面,不断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为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企业要积极响应政策引导,在企业绿色发展中,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综合考虑,统筹规划,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另外,我们看到,在国家推出优惠政策的同时,提高企业节能环保的强制性标准和严格环境执法也是大势所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企业特别要注意把握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机遇,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调整产品和产能结构,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要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 随着贸易壁垒向绿色壁垒的演变,绿色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我国企业必须加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技术和生产工艺,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力争在高效聚污技术、高效储能技术、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可持续发展领域不仅涌现出一批绿色低碳的先进技术,还出现了技术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针对城市规划、交通和能效管理三个方面的挑战,为江苏宜兴市量身订制了横跨多个行业的综合解决方案,打造“科学发展的示范城市”。IBM“智慧地球”的构想提出,未来5年内世界各国的城市将拥有更加健康的城市免疫体系、仿生建筑、以非化石燃料为动力的汽车、调节水和能源的智能系统以及快速应对紧急情况的应急系统。这些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当今先进理念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可持续发展领域技术集成的新模式,我国企业通过学习和借鉴,完全可以开展更多的尝试和探索。

第三,要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外部环境的要求,还应该体现为企业内部管理的规范。虽然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还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亟待加强。美国《商业周刊》推出的“全球500绿色企业排名”中,评选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环境影响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近年来中国上榜企业环境影响的平均得分在“金砖四国”中最高,但是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平均得分最低。究其原因,一是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在环境绩效的信息收集上表现欠佳;二是部分入围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没有采取国际准则,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披露不充分,透明度低。我们必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事业,成果展现的舞台也是全球的,因此,我国企业必须以此为鉴,不仅注重企业的环境影响,更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能力建设,抓紧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内部管理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能力保障。

第四,要密切关注国际挑战和机遇。

当前,全球能源市场的互动日趋紧密,全球能源新格局正初露端倪。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已经动摇了世界液化天然气市场格局,并且这一影响还将愈发显著。欧盟希望,到2020年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在95g/km以下,清洁交通国际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如果要达到欧盟规定的排放标准,汽车厂商至少需要为每辆车投入960欧元的额外成本。在日本,一些大企业正合作进行碳捕获技术的开发,计划2014年前后进行二氧化碳高纯度提取试验,并争取2017年实现二氧化碳提取设备的商业化。这些事件和技术都会产生一些重大的商业机会,并且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世界,也影响着世界。我国企业只有密切关注国际挑战和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才能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的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

(本文系王忠禹在2013年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上的致辞,发表时略有删节,标题为编者加)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