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雅安地震影响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雅安地震影响
 

2013年4月23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多数被采访者认为,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页岩气开发与地震有直接的关系。但很多民众和一部分相关领域的学者坚持认为页岩气开发会诱发地震,只是目前缺少科学依据。

雅安东400公里
页岩气开采前途难料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丞华

雅安东400公里页岩气开采前途难料

雅安震区向东459公里,是目前中国已探明的拥有最大储量页岩气的城市———重庆。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用于页岩气开采的爆破性“压裂”或水力“致裂”技术与地震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业内纷纷猜测,重庆正在作业中的页岩气开采项目是否会因地震而停止作业。

“江汉油田还在继续开工,目前没有听说油田要停产的消息,也没接到相关通知。”4月22日,江汉油田所在地重庆市梁平县紫照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不过,通过交叉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页岩气板块与地震活跃区域几乎全部重合。震后如何重新评估新能源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系数成为一个崭新话题。

页岩气背后的地震活跃带

中国从2007年开始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缺口逐年增加。2012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1471亿立方米,进口量(含液化天然气)425亿立方米。

业内早有共识,开发页岩气给中国带来的潜在好处将是巨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具有开采价值的页岩气资源量居全世界之首。

2012年,重庆全市天然气消耗量为71亿立方米,缺口约为15%。随着众多天然气化工项目启动,重庆对天然气的需求将有增无减。譬如长寿,随着巴斯夫、SK等重大天然气化工项目投产,一个千亿级的化工基地呼之欲出,每年将消耗天然气数十亿方。

“正因为天然气缺口越来越大,重庆对于页岩气开发的狂热程度就容易理解了。”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目前,重庆正全力打造三个页岩气开发主战场:一是中石化在以涪陵区为中心,涵盖重庆梁平、忠县、綦江等周边区县约200平方公里的大片区域上打造的“涪陵页岩油气产能建设示范区”;二是在永川,由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与壳牌合作的高产水平井,完钻井深4695米,日产气量近10万立方米;三是由市国土房管局在黔江实施的页岩气评价井“黔页1井”。

但事实上,页岩气开采难解重庆燃眉之急。

对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的是当下页岩气开发采用的水力压裂技术,这是目前唯一可开启页岩气矿藏的“钥匙”。但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地震与页岩气开发所采取的爆破性“压裂”或水力致裂技术存在微妙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在他的新书《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明确指出,重庆市是亚洲最活跃的地震区之一。

新能源与地质安全的博弈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网站获悉,我国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5个地区: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西南地区,包括西藏、四川中西部和云南中西部;西部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以及新疆天山南北麓;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东南沿海地区,广东、福建等地。

目前,中国已探明页岩气板块则分布在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庆市、贵州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10个省市。

通过交叉对比可以发现,我国页岩气板块与地震活跃区域几乎全部重合。

多数被采访者认为,目前尚没有证据显示,页岩气开发与地震有直接的关系。但很多民众和一部分相关领域的学者坚持认为页岩气开发会诱发地震,只是目前缺少科学依据。

“缺乏科学依据并不能说明没有关联,居里夫人发现镭之前,世界上谁也不知道镭的存在,但你不能说它不存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如是说。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一位教授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开采过程所需的水平钻井技术及三维地震探测技术都需要专业技术及丰富经验。通过常年的开采,北美不少公司已经积累丰富经验,而中国公司则显得经验不足。

“虽然眼下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表明,水力压裂新技术的应用将导致地震的增加。但应该不会对中国推广页岩气产业化有太大的影响,毕竟,(对中国而言)页岩气代表着新的能源来源,这对国家能源安全来说至关重要。”上述教授如是说。

事实上,根据《BP2030世界能源展望》推测,到2030年,中国页岩气可能才有望实现规模化开采,进而实现商业化经营。“基于中国目前由政府主导的页岩气开发模式,和地质勘探条件的限制,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是渐进的,因此,到2030年,我们预测页岩气开采仍然是北美的故事。”BP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张弛博士告诉记者。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