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前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前沿
 

2013年4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鲁光化工的绿色“正能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彭涵特约通讯员赵乐刚

鲁光化工的绿色“正能量”

不冒烟的烟囱成了鲁光化工的又一标志

熠熠生辉的五角星诉说着鲁光化工光辉的军工历史

山东临沂市鲁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蹇兆旺谈起做绿色化工颇有心得

一派祥和景象的生产厂区

“我们的企业很好找。”蹇兆旺在电话里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有一个大烟囱但看不见冒烟的地方就是了。”

蹇兆旺是山东临沂市鲁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这家企业以硝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业,坐落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企业总量超过270家的重工业产业集群区。直观来看,特别是在身处化工企业聚集区的情况下,鲁光化工的“辨识度”确实很高———烟囱很高、却看不见冒烟。这种“静悄悄”的生产状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因为我们在节能减排上做得好。”蹇兆旺说道,“经常有同行打电话来问我们这方面的技术,我说你们随时可以来参观学习嘛。”言谈间,这位企业家的朴实与大气彰显无遗。

但这份从容的背后有一个令旁观者很难想象的事实:就在几年前,鲁光化工还是一家资不抵债、经营困难的企业。“搞节能环保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需要经营效益的支撑。”蹇兆旺强调,也许透过“企业责任”的因素,更值得注意的是鲁光化工深层次的企业战略———到底是什么在推动其节能环保的进程,而这又给鲁光化工带来了什么。两次“自救”:奠基绿色化工

鲁光化工的前身是山东鲁光化工厂———这是一家代号为2215的地方老牌军工企业,于1992年按照上级安排,由蒙阴旧寨整体搬迁至临沂进行改扩建。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由此进一步加快。站在历史的节点上,刚刚“走出山沟”的“老军工”不久就遇到了接踵而至的难题。

“工厂搬迁出山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家的思想都比较封闭,加上管理模式老化、产品品种单一,企业一直没有大的发展。”鲁光化工党办主任赵乐刚告诉记者,而蹇兆旺则更形象地将彼时的困境称之为“规模小、包袱重”:“一是技术落后、经营规模上不去;二是由于搬迁时形成了巨额银行债务。这两个因素相互掺杂、束缚了企业的发展。”

自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启中国经济之后,市场很长一段时间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景象,但鲁光化工却始终“坐困愁城”,逐步落后于市场竞争,这直接引发了2004年的第一次危机。“那一年效益很不好、人心浮动,厂里的技术骨干流失相当严重。”赵乐刚说道,“当时有另外一家企业正好在招人,到最后他们的设备处几乎就是我们的原班人马。”

与国企改革普遍的内在逻辑一致,“竞聘上岗”与“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了鲁光化工自我改革首先的突破口。“那时我们厂里有1380人,经过‘精兵简政’后只剩下408人。”蹇兆旺表示,而“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也出了成效:鲁光化工仅用4个月就减亏200余万元,扼制住了连续亏损的局面。

尽管如此,这实质上也只是缓解了“规模小、包袱重”的问题———“那时蹇总跟我们说过,就现在这样大家一起干,十年之内吃饭没有问题,但十年之后呢?”赵乐刚表示。因为负债高企,鲁光化工始终无法通过融资扩大规模、升级技术;又因为产权不清晰,寻求合作也变得困难重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另一方面国家对化工企业的环保标准也是逐步趋严,形势已经异常严峻。“可以说,再没有改观就是自己把自己给困死了。”赵乐刚说道。

争取政策性破产、剥离负债,以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的身份重新参与市场竞争,成了鲁光化工唯一的生路。经过多次争取,2006年,鲁光化工与另外201家企业一同被国务院列入改革脱困项目;2007年12月20日,鲁光化工组织职工以自愿入股的形式、募集资金注册成立的临沂鲁光化工有限公司,在拍卖中力压竞拍对手,收购了企业的有效资产进行重组改制。

“竞拍时我们企业去了40多个员工。”赵乐刚表示,对那天的紧张气氛他印象很深,“其他几家企业跟我们竞拍,但最后我们出的价格还是把他们压下去了。回来之后我们很多职工买了一大捆鞭炮,在门口放了半个小时呢!”

这种心情不难理解: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规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期限为2005年至2008年———也就是说,鲁光化工堪堪赶上了改变命运的末班车。

“我们是充分利用国家为军工企业脱困而实施的改革脱困优惠政策,全厂职工以身份转换金为资本回购企业有效资产,实施改制、二次创业。”蹇兆旺总结道,“这就减掉了包袱,扩大规模与升级技术产品才变得可能,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有实力、有动力去把节能减排做好的根源所在。”做强做大:稳推节能减排

就在鲁光化工为生存而战的2007年,英国《独立报》记者查尔斯·沃克在一篇名为《醒来吧,闻一下碳化物的味道》的报道中称,如果从太空中看去,北京和上海的位置满是大片的含硫云层———随着奥运会赛期逼近,中国的环保问题猛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大讨论;而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也终于得到了全面的正视:这年秋天,中国国家发改委宣布将以5.4亿元国债资金支持98个重点节能项目,国务院还与地方及中央重点企业签订了45份节能目标责任书。

这样来看,鲁光化工之后的迅速发力也是“恰逢其时”。

“2009年初,我们投资2.6亿元,在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始搬迁技改新项目建设。现一期8万吨/年硝酸钠、亚硝酸钠,10万吨/年浓硝酸两条生产线和5000台(套)化工设备加工项目已建成投产。”蹇兆旺表示,鲁光化工的“绿色征途”就此正式开始。

鲁光化工生产处处长王帅军告诉记者,在新生产线的规划和建设中,鲁光化工均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工艺和设备。“比如我们在硝酸生产线的设计上,特别注重节能。”王帅军表示,“在生产过程中,氨氧化的反应可副产高达12公斤压力的蒸汽,这就可以直接供硝酸精馏用、降低了锅炉的生产负荷和燃料煤的消耗;而硝酸精馏后的低压蒸汽,可以再输送到低压蒸汽系统,供两钠蒸发系统使用。”

“在这之后产生的余热,可以作为液氨气化的加热蒸汽,其废热供给全厂采暖;最后的蒸汽冷凝水全部回收到溶碱岗位,做溶解水重复使用。”这种循环利用的效果是惊人的:原生产线硝酸蒸汽消耗为2.7吨/吨,现在为1.8吨/吨,降幅达33%;而耗电降幅也达26.6%,年可节约用电80万度。

而在鲁光化工另一主打产品———两钠的生产过程中,蹇兆旺的团队将蒸制工艺改为“双效真空降膜蒸发”,这不但比传统的“单效蒸发”技术节约蒸汽70%以上,成本也降低了200多元/吨。“总体来看,根据年产10万吨浓硝酸、20万吨两钠测算,我们现在每年节约的能耗应该是折合标准煤2万余吨。”王帅军表示。

“生产硝酸和两钠的企业,主要产生的废弃物就是尾气了。”王帅军说道,这也是鲁光化工下力气最大的一块。“针对传统方法生产亚硝酸钠、硝酸钠和浓硝酸生产中的氮氧化物尾气排放问题,我们投资了近800余万元,新上了两套氮氧化物尾气氨还原系统。”据了解,该系统采用英国壳牌尾气还原和美国孟莫克烟气捕雾两项关键技术,装置投运后氮氧化物尾气能基本实现零排放。

这再次验证了蹇兆旺的观点———真的要把节能减排做好,还是需要企业经营效益的支撑。“目前山东的两钠生产占到全国总量的50%以上,而我们的产能也是名列前茅。”王帅军表示,“而且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这个行业的门槛也是越来越高。所以从新项目易地技改上马后,我们的市场一直很稳定。”赢在未来:绿色化工的“正能量”

在采访中,王帅军透露了一个行业内的现状:作为化工产业基础性原料的供应商,他们发现有的下游企业由于在节能减排方面不达标,出现了被当地政府限制发展的情况。“比如我们的下游就主要是江南的中小企业,他们缺乏财力与技术来做到节能减排,然后在发展受限与产生污染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事实上,如果没有两次惊险的“自救”以及在重获生机后第一时间更新技术、扩大规模,鲁光化工也许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基础。“正是因为我们采取了果断措施,成就了鲁光化工的现在。”蹇兆旺表示。

无论怎样,这家企业已经形成了“节能减排带来效益,效益助推节能减排”的良性循环,这无疑是中国化工界一个典型的“正能量”案例。但鲁光化工还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硝基复合肥料的趋势,我们计划于2013年投资2.6亿元,建设50万吨/年硝基复合肥、配套15万吨/年稀硝酸、18万吨/年硝酸铵项目,建设周期一年半。”蹇兆旺说道,“到时这个项目可以为企业增加产值6亿元,为临沂创造利税2亿元。”

据了解,硝酸铵是民爆产品的重要原料,仅山东市场年需求量约在30万吨左右,加之周边江苏、河南都在销售半径内,其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而在化肥领域,硝基复合肥是近几年全球兴起的一种绿色环保新型肥料,因其氮元素流失少、利用率高、肥效好、对土地环保无残留、无氯等特点,近几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显然这是一次在产业链延伸上的尝试,也是鲁光化工在“绿色化工”之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截止到2011年,欧洲、北美硝基复合肥的施用量已占据整个化肥用量的65%,但在国内却不足5%。我国化肥的年施用量为1.4亿吨,如果硝基复合肥的施用比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硝基复合肥的需求量将达到9100万吨。可以说前景非常广阔。”蹇兆旺表示,“而且利用这一机遇,鲁光也将成为一个集民爆原料、化工原料和新型复合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化工企业集团———同时,这也将是一个‘工业反哺农业’的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鲁光化工现有职工650人、占地500亩,资产10亿元。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利税5000多万元———这也是自搬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鲁光化工连续三年上缴税金超过千万元。

3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时表示:“对于近期中国出现比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都很沉重;对这一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我们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去进行治理。”国家领导人的痛心疾首,也让蹇兆旺深受触动。

在《中国企业报》4558期刊登的《我骄傲,我只做绿色化工》一文中,蹇兆旺撰文表示:“工业发展不能与节能环保相矛盾,企业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而且随着化工业的发展,谁能真正做到节能环保,谁将是真正的赢家。”———蹇兆旺所阐述的,既是企业的责任与良心,也是一种通盘考虑、大处着眼的智慧;而且鲁光化工的案例也证明了,这种思路不仅禁得起市场考验、能为企业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同样符合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鲁光化工真正值得学习的地方,正在于此。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