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无小事。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如果凉茶饮料用山银花代替金银花,它们宣传的“下火”功能最后就会变成“上火”,其行为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如果拿它当金银花去治病的话,就是害人了。
谁来监管食品监督部门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谁来监管食品监督部门
谁都知道,凉茶企业等用山银花大量代替金银花是事实。可是相关企业偏偏不承认。能够做出结论并实施监督整改的是广东食品药品质量监督部门,而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偏偏对此事件一言不发,这就使得有关企业否认事实的勇气更大了,胆更大了。
金银花是个好东西,清热解毒,中国人使用这个药方也有几百年了。4月3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关于“中医药治疗”方案,参考处方为桑叶、金银花、连翘等,并未出现“山银花”。加多宝、王老吉、和其正三家凉茶的配料表上,三家凉茶的配料表为:水、白砂糖、仙草、鸡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夏枯草和甘草,里面也没有“山银花”。
数据告诉我们,全国金银花年需求量为干花3万吨左右,仅凉茶所需金银花就在2.5万吨以上,而真正的金银花只有8000吨。而这8000吨金银花里面,还要扣除很大一部分用于传统的制药领域。即使不算制药领域的金银花,也有一二万多吨的需求由山银花来代替。
据悉,作为负有食品药品监管责任的部门,至今一言不发,集体失语。本报记者致电广东省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局,均没有得到任何明确回复。只有一家食品药品质量监督部门推说是生产部门的事,而生产部门则始终未有态度。
食品安全无小事。金银花是凉性的药材,而山银花却恰恰相反,是热性的药材。如果凉茶饮料用山银花代替金银花,它们宣传的“下火”功能最后就会变成“上火”,其行为就是对消费者的欺诈。如果拿它当金银花去治病的话,就是害人了。目前,H7N9禽流感在流行,是否有山银花当金银花去治病的,使人不无担心。
对于山银花冒充金银花,我国企业界、医药界、科技界早已深痛恶绝,口诛笔伐。从2005年4月中国金银花协会成立后抓的第一件事倒是改变金银花市场管理无序状况。当时《人民日报》发表蒋高明、李先恩教授写的《山银花不是金银花,种植要小心》。2011年5月,有20多家企业在临沂联名发表维护金银花市场宣言,笔者是这份宣言的起草人。
但是这几年山银花泛滥现象日益严重,致使山银花在湖南隆回、重庆秀山等地大规模种植山银花。既欺骗市场,又欺骗农民,严重影响市场流通秩序与农林种植结构调整。根子出在少数企业,更在于政府、食品医药监管部门严重失责,该管的不管,政企关系严重歪曲。
可以这样认为,食品药品质量监督部门对山银花代替金银花现象监管不力,是导致假金银花泛滥的原因之一,他们放弃政府监管责任,是严重失职行为。
我们不能不提出,谁来监督食品医药部门的不负责任行为。事实上,监督者命题是一个法治国家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一个绕不开的“结”。在普通人的眼里,监督是指掌管行使监督权的人对被监督者实施的一种管理行为,事实上,这只是监督“硬币”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侧面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作为监督者,也有被监督的一面,其权力的行使也有相应要求,即监督者行为是否公平、是否合法,甚至监督者会不会出现类似于被监督的问题等等。这也应该是“监督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不仅监督的效率大打折扣,而且也容易滋生监督的盲点和真空。
谁来监督监督者,首先是监督者自身。主动接受监督不仅体现了对普通公众的一种基本尊重,更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理应成为自身工作的常态。
对于民主法治社会而言,权力监督应当主要体现为人民监督,事实上,也只有依靠人民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监督者的镜子。群众的怀疑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上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金银花事件一言不发,是否有什么“猫腻”,有什么不可以告诉别人的东西。
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这样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意放弃权力是滥用权力的一种。管理王老吉、加多宝凉茶的上级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对金银花事件一言不发,是否有放弃权力、滥用权力的嫌疑,值得思考。
预防、遏制食品药品市场不公正乃至腐败现象,还在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银花协会会长刘嘉坤为此做了十年努力。今年两会期间,刘嘉坤提出的便是关于修改中国药典的方案。他表示,中国药典已经分开了金银花和山银花两个品种,但用山银花做原料的企业仍然标注着金银花,他的呼吁引起社会广为关注。
我们认为,广东的食品药品质量监督部门对王老吉等企业用山银花代替金银花事件不能再保持沉默了。只有你们有权力来检验这些采用金银花的企业,你们的责任便是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与公开,不能让山银花在食品药品市场上再泛溢下去了。
(作者系中国金银花协会顾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