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公司
 

2013年4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联通前不久将流量查询单独计算的业务中,除了微信,还包括腾讯的手机QQ、人人网、米聊等业务的流量使用量,这也让业界认为是中国联通预对OTT业务采取收费措施的前兆。

微信收费或终结移动互联免费模式

中国计算机协会炮轰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中国计算机协会炮轰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微信收费或终结移动互联免费模式

4月6日,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北京就“微信收费”事件发表特别声明,反对三大电信基础运营商对微信收费。“对微信收费涉嫌双重收费”。中国计算机学会表示,“三大国有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未经有关法律程序的情况下试图增加收费名目是不适当的。”

此前,为了避免沦为互联网企业的网络管道以及微信等产品对短信、电话等业务的威胁,今年以来,通信运营商不断释放即将对微信等OTT业务收费的信号。工信部部长苗圩也在日前透露,已要求通信运营商制定相应解决方案。

加剧微信商业化压力

“微信只是OTT的一种,工信部不会对某一种产品是否收费做出规定,只会针对某一类产品。移动互联网一直找不到商业模式,因为都是免费的,如今就有一个最直接的商业模式,收费。”中国移动互联网研究机构艾媒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OTT是指基于网络的各种互联网服务,例如即时通讯、视频和游戏等等。

“微信收费应该是运营商向腾讯收费,而不是直接向用户收费。因为腾讯肯定不会针对普通用户收费,这会把用户赶到米聊等对手那里。这样的话,费用由腾讯独自承担,势必会加剧腾讯微信商业化的压力。”一家互联网企业人士表示。

然而,根据腾讯刚刚公布的2012年财报,迫于微信等投入的持续扩大,其利润增长明显低于收入增长速度。由于利润率压缩的预期以及微信收费的传闻,自3月11日盘中创下286港元的历史高位以来,腾讯股价已持续下跌了半个多月,累计跌幅约14%。

中国计算机协会认为,三大基础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是通信设施服务,已经从客户处收取了使用通信设施费用,如果再收取客户的费用(无论是对增值服务商还是终端客户),则涉嫌双重收费,于法、于情、于理均站不住脚。

“微信通过网络数据线路传输信息,价格上便宜很多,因此对电信运营短信业务等构成威胁,对微信收费本质上是垄断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利益之争”。中国计算机协会表示。

收费或只对增值服务

“但是,从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表态来看,也难说不会直接从用户层面收费。即使从腾讯方面来讲,微信也不可能一直免费,这是它探索商业化和变现的道路之一,只是具体的收费模式还不清晰,而且言之过早。”上述互联网企业人士说。

关于收费方式,微信在香港地区的做法一度被认为是在试点。目前,香港运营商电讯盈科的用户每月支付不到7元钱,就能够享受微信数据组合优惠包。不过,腾讯官方否认了这种收费方式以及按条收费和按流量收费等其它几种传言。

“微信基础服务肯定不会收费。”腾讯相关人士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腾讯会跟运营商一起在无线互联网时代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给用户,而不是在基础通讯服务上分一杯羹。我们有很多独特的增值内容和服务,可以为运营商提高用户的忠诚度和ARPU。

张毅分析认为,微信收费的方式应该是借鉴QQVIP会员,采取基础服务免费、增值服务收费的方式。像文字、图片甚至语音等基础服务都是免费的,用户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增值服务比如视频,可以开通付费会员。

被忽略的其它OTT

“如果微信收费,那么下个阶段是否也要向网络视频来收费,是否会针对其他社交网络来收费,包括是否会针对图片类运用、游戏来收费等,这些目前貌似尚未提上议事日程的问题都有可能会实现。”对于微信收费,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专家胡延平评论说。

实际上,工信部通常只会针对某一类而某一种产品制定政策。中国联通前不久将流量查询单独计算的业务中,除了微信,还包括腾讯的手机QQ、人人网、米聊等业务的流量使用量,这也让业界认为是中国联通预对OTT业务采取收费措施的前兆。

“无论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巴巴,都是从免费做起来的。免费虽然为各家网站带来了流量、人气、眼球,但是大家一直赚不到钱。”张毅说,如今OTT收费可能是个契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商业模式,就是收费模式。

但是包括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在内的多家互联网企业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并没有收到有可能收费的相关信息。实际上,多数企业已经自发开始了付费模式的探索,例如视频网站,只是绝大多数网民用户仍然没有付费的习惯。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