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金融商城裹足难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银行系金融商城裹足难行
日前,中信银行高调推出网络金融商城,以电商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柜台金融产品,这已经是继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之外的第4家推出金融商城的商业银行了。
慧聪网CEO郭江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做互联网金融具有天然的资金优势,“在融资成本方面,银行可以做到3%,而互联网企业的小贷公司至少需要10%”,缺乏吸储资质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做金融的“硬伤”。
但是,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开展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在用户需求、市场营销等方面缺乏互联网基因,现行监管制度的限制则是急需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商业银行逐渐渗透互联网
3月16日,中信银行网络金融商城上线运行,银行的借贷业务、现金业务、理财业务、保险业务、基金业务,甚至是开卡业务都已打包成产品上线,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从客服咨询、客户互动、产品支付到好友分享的整个过程。
艾瑞分析师王维东认为,银行的门户虽然可以很好的展示产品,但在支付等方面却没有打通;而网银虽然可以支付,但在展示、互动等方面却比较呆板,而且登陆过程繁琐,反应速度也跟电商无法相比,这种金融商城很好地将两者结合到了一起。
“与中信的网银不同,金融电子商城面向的客户更广。中信的网银针对的是银行已有的客户,而电子商城的客户则不一定是中信银行的客户。”对于这一平台的定位,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杨晓表示,希望通过网络争取原本不属于中信银行的客户。
商业银行渗透互联网金融并非这两年的事。除了中信银行网络金融商城这种专门提供金融产品的平台,建行的“善融商务”等则是自建电商在销售产品的同时提供购买融资服务,中国银行等多数银行则选择接入第三方电商平台,或者提供支付结算,或者为商家提供小额贷款。
银行系电商营销手段不足
据悉,中国银行2008年就联合商家推出了针对中银信用卡的网购业务“聪明购”,类似于网上分期,由其他商户提供商品,中国银行提供支付、商品展示平台,至今却鲜有中国银行用户知道。
“网上分期都是一些数千元的数码产品,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的利息去分期付款。”在谈及聪明购在电商领域失声的原因时,中国银行一位业务人员说,银行系电商在用户需求层面把握不够准确,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常常不对用户胃口。
他还表示,在聪明购的宣传推广上,“我们也做过一些推广,但是没有见到有打广告,优惠促销信息也常有,不过都是在聪明购主页里宣传的。跟电商企业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和声势浩大的价格‘约战’相比,银行系电商的互联网营销手段太保守了。”
除了聪明购,相比阿里金融等互联网企业的平台,其它银行推出的金融电商平台也显得默默无闻。例如建行的善融商务、平安的信用卡商城,多位持卡用户均表示没有消费过,有的用户甚至根本没有听过。
监管制度束缚创新
如果说商业银行缺乏互联网基因的短板可以通过学习去弥补,传统监管制度的束缚则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一年两年可以改善的。
“银监会和央行管得太严了,银行在业务创新灵活性上比较迟缓。不像互联网企业,老板说了算,想起一个新型的业务直接就可以做,即使有问题也可以在做出来以后再逐渐完善。”上述中行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像支付宝前几天被曝光支付页面可以被搜索抓取,银行业务如果存在这样的漏洞,报批的时候就可能被否决了。
这位银行人士还说,现行的监管制度主要针对传统柜台式银行的,像网点的设立、收支凭证等等,如今网点都是虚拟化的了,收支也不用纸张了,几乎没法监管。为了适应这种柜台式监管,银行只能将传统柜台业务搬到网上,很难跃雷池一步,如今像中信这样超前的网络金融超市也是酝酿两年了才上线的。
“这些新事物出现以后,要加快我们的学习步伐,及早的吸取经验教训,同时不断地更新规章制度和监管标准,这样就能使整个金融业保持一个健康的发展方向。”两会期间,在问及商业银行创新与传统监管制度的冲突问题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