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3年4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收费之争:
政府须退出,第三方可介入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孟书强

微信收费之争:政府须退出,第三方可介入

近日,关于“微信收费”的话题持续发酵。工信部和腾讯公司各执一词的回应让这一问题的前景更为扑朔迷离,微信等OTT应用是否应该收费已经成当下移动互联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

4月7日,在备受外界关注的2013博鳌亚洲论坛的“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与会各方亦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

激烈争论只因涉多方利益

微信收费之所以引发各界这么强烈的反应,从一个产业内部的讨论问题,升级为一个公众热点事件,很大程度上在于微信收费并不仅仅涉及运营商和腾讯公司,而更关乎数亿用户的切身利益。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家运营商全部支持收费;微信用户则几乎清一色地反对微信收费;腾讯公司,乃至很多社会人士,对微信收费将带来的种种问题则表示了担忧。而工信部的表态让人感觉收费似乎已经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

作为三大运营商的“婆婆”,工信部此时的表态难免有拉偏架之嫌,毕竟运营商和工信部的关系,明明白白就摆在那里。即使工信部能做到公平公正,“婆婆”的位置也让其“裁判”的公信力和说服力大打折扣,甚至可能被解读为为运营商收费行为保驾护航。更为甚者,还可能被视作国有企业借助于先天的行政优势与民营企业争利。中国计算机学会日前就此事件发表的声明,和网络上风起云涌的种种猜测即是明证。

政府介入恐有失公平又易扼杀创新

收费之争的焦点,在于微信是否占用了运营商过多的信令资源以及这能否构成收费的理由。按照中移动的说法,微信已经占用了中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仅带来了10%的移动数据流量。换言之,目前微信占用运营商资源过多,但却没有带来与之匹配的流量收入,同时还有可能把网络搞瘫痪。

而反对方则认为,并没有充分的由第三方认可的数据说明微信的“信令”造成了电信网络的瘫痪。而在全球仅有的数例“信令风暴”事件后,国外基础电信运营商均通过技术创新、加强自身基础建设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收取“信令费”的方式解决,全球至今还没有类似微信这类应用产品需要用户付费的先例。

不少社会人士则担心,目前微信业务还没有盈利模式,商业化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如果微信一旦收费,将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微信是中国移动互联网有望引领全球互联网的一次难得的机会,过早收费只会扼杀这个伟大的社交化工具。

寻求利益平衡方能共赢

在笔者看来,关于微信到底收不收费,如何收费这终究是一个市场行为。归根到底,就是市场双方中的一方想要钱,而另一方不愿付钱的商业问题,而且双方各自有着自己的道理和说辞,直到目前为止,双方对市场秩序亦没有造成扰乱。换言之,这是一个双方可以通过谈判解决的问题,至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需要政府部门介入的必要。双方对信源占用有争议,大可以通过邀请独立公正非相关的第三方介入调查。这样,一方面,运营商和工信部门都可以借此摆脱骂名,另一方面,也可以消弭用户的误解和愤怒。

实践已经证明,除了对市场关键秩序的维护以及对超越法律边界者的制裁,政府部门对市场干预越少,产业则越健康。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互联网能够走到今天,也正是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放手”。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相当多的人已经习惯了在几家大企业争吵不休时,坐小板凳上喝茶看戏,坐等政府最后出手拍板定调,而一些政府部门出于各种惯性思维也非常乐意把手伸到市场上来,超出政府权力的边界去管不该管的事,而在应该管的事情上却不时缺位。无论对公众还是对政府部门,应该说,这都是一种非市场的惰性思维。

担心收费之争会扼杀微信,可能也是一种过度担忧。市场从来不是一种零和博弈,市场的逻辑就在于通过为别人谋福利而获得收益,从而实现双赢。只要争议的双方坐下来耐心的谈,加上代表消费者利益的非相关第三方实事求是的数据,三大运营商和腾讯公司一定能够找到共赢点,市场自身有这个能力。微信也一定能通过运营商和腾讯公司双方的合理博弈,获得更大发展,我们应该相信市场的能力。

当然,市场能够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这是一个好市场,而不是掺入各种不应有的行政干预的坏市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