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3年4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博鳌输血“经济升级版”战略习近平与魏家福等企业家同场交流,寄望企业把握中国机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博鳌输血“经济升级版”战略习近平与魏家福等企业家同场交流,寄望企业把握中国机遇

一些久久萦绕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在博鳌激辩。CNS供图

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于本月6日至8日在海南博鳌召开。论坛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中国远洋运输集团董事长魏家福、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小琳等30位中国企业家代表进行了亲切对话。习近平表示,企业家是创造就业、增长财富的重要力量,企业家的作为将对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魏家福向亚洲企业家发出倡议:内求革新,外谋合作,共同发展,推动亚洲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

民营企业受到重点关注

据统计,此次参加年会的代表中,有2/3是企业家。例如中国国际金融公司董事长李剑阁、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洪斌、中国国际能源公司董事长吴国迪、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等等。

越是经济低迷之时,越有变革求新之必要。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行原高级副行长林毅夫坚定地表示,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间都必须创新,但必须找准创新的来源,用比较低的成本、比较小的风险来创新。发展中国家应充分利用多数产业的后发优势赶上发达国家。政府要因势利导,帮助克服产业升级当中单个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环境改善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使产业升级的速度大大加快。

一些久久萦绕着中国经济转型的问题正在博鳌激辩。在资本实力、政策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找出“差异化”的方法跟国企共同成长?政府应如何平衡在民营企业投资决策中的“监管”与“放手”?在“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红杉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指出地方小金融成长非常快,民营企业在小额担保、租赁有很多可为的地方。中金董事长李剑阁则表示,大国企的资源已经被挖掘完了,今后会将更多的眼光投向民营企业。

呼吁政府进一步放权

在“经济学家六问”分论坛上,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指出,目前中国市场中,政府力量过大,计划经济的色彩太浓厚,他尖锐地指出,正是环境和制度因素严重压抑了中国企业创新。

在“中国改革议程: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分论坛上,林毅夫指出,现在中国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的国企变得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中更加具有竞争力,没有理由再给他们补贴。中国的企业转型不能只依靠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转型,也必须依靠广大小微企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很多效率低的企业面临经营困境,尤其是外贸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显得非常紧迫。政府和银行应放低门槛、提供支持,帮助小微企业转型。

在“政府与市场”分论坛上,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坚称,如果政府不逆转国有部门和国企主导的经济,中国将无法增长。他呼吁政府对民企投资“要放手、放手、再放手”。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指出,侵犯民间投资主体的主要是权力部门,民营企业很无奈、很困惑。

改革面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刚的答案是,中国需要打破垄断,包括国有企业的垄断,清除很多行政管理和控制,鼓励成为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

推动亚洲经济共同发展

企业创新的主体还是企业家,林毅夫有一个比喻,“如果企业家自己没有这个积极性,你不能把牛拉到水边,强迫牛喝水。”除了环境、制度的藩篱,我们需要深刻反思的是,企业家们自身存在哪些问题?改革的利刃要勇于挥向企业家自我的弊端。

例如,目前为数不少的企业家不是推动制度向更好方向发展,而是立足维护特权,为自己赚取更多利益,不由得让人担心他们是否会从改革者演变为被改革的对象?中国企业在推动改革方面,应该再大胆一点,推动建立平等的权利制度,而不是维护特权。

在“诚信的力量”的对话环节,中国企业家们集体面临着诚信的拷问———当下中国,诚信陷于危机之中,为什么有些企业家会与自己信奉的理想“决裂”得如此彻底?企业家应当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危机,任何经济体都无法独善其身、置身事外,共同发展是政府决策者、企业经营者和个人的共同责任。

鑫根资本董事长曾强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博鳌是企业家们畅谈心声、促进彼此沟通的最佳所在。2002年他就参加了首届年会,感受最深的两点是新和乱。“一方面说的事都是新事,另一方面说的事都比较乱,在乱中也有解决乱的问题带来各种各样的新的办法。”他说,“企业家们在博鳌的山光水色之间容易畅谈一些思想,形成了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如今,论坛的规模和影响力已今非昔比,印证了曾强当初的那句判断,“亚洲的声音将越来越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