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中国盐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中国盐业报道
 

2013年4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厚利润是垄断难以打破的根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董秋彤

丰厚利润是垄断难以打破的根源

长期以来,说到盐,似乎就代表了专营。而专营带来的丰厚利润是谁也不愿放弃的。这一点,在国家发改委试图推行多年,但至今仍然难以落地的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就可见一斑。

以工业盐来说,自两碱用盐全部市场化至今,其出厂价格一直徘徊在300元/吨上下,与此相对照的,受到盐业公司垄断经营的其他工业用盐价格则高居600—900元/吨。而食盐就更甚,从生产企业到盐业公司手里,食盐每吨的价格从三五百元一直涨到两千多元,翻了四五倍。

当然,基于食用盐这些年来的销量基本保持不变的现状,盐务部门要想大幅增长销售利润,就只有将发展迅猛的工业盐紧紧攥在手心了。因此在一些地方,工业用盐的销售模式与盐业公司垄断食用盐的批发销售并无二致,各级盐业公司均依照行政机关的结构模式设立,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盐业主管机构在本行政辖区内设立一家同层级的盐业公司,再在县、市、自治州和区的范围内又设立一家该层级的盐业公司,使其在所在的行政区域内拥有绝对的排他性经营权,其他无法律授权或者无法获得其委托的经营者由此被排除在外,盐业公司便能始终处于地域性垄断状况。

然而,这种垄断却极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在盐业公司获得巨额利润的同时,工业盐用户却因原料价格过高而不堪重负,有些企业宁肯背负着“买卖私盐”的罪名,私底下也在悄悄地从市场上购盐。

而另一些人,则试图突破政策的篱笆,从各级盐业公司碗中分一杯羹。

于是各种纷争由此不断。

在业内人士看来,要想真正改变这种现状,实现盐业市场化,唯有破除垄断,加快盐业体制改革这一条路可行。也只有如此,才可从根本上规范工业盐以及整个盐业市场经营,消除市场中的利益纷争。

的确,利益的博弈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利益的获取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事实上,我国盐业体制改革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推行,但直到2008年,不同部委提出过5次盐业体制改革方案,都因种种原因没有形成最后的草案。2009年3月,“加快盐业行业改革”首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业界对停滞达十年之久的盐改重燃希望。随后,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并在国务院督办下,由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和工信部消费品司着手制订新盐改方案。

但时至今日,这场被政策制定者认为“最没风险、技术含量最低”的盐业市场化改革方案仍未出台,其中涉及的部门利益和管理体制的复杂博弈,不完全为外界所知。然而正如大家所认识到的,改革始终是一种挡不住的大潮,逐步打破以盐业公司为主体的盐业垄断经营局面,不仅为市场所为,也已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剩下的,只是时间而已。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