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人文
 

2013年4月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咖啡馆人生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咖啡馆人生

从银行家成功转换成咖啡馆连锁商人的老麦最喜欢这句名言:我喜欢潜伏咖啡背后某种非物质的东西。而观察家许知远则更喜欢巴赫的话:托咖啡的福,我的作品浩如烟海。

观察家的咖啡馆

2005年秋天,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上海华东师大管理学院王教授被借调到北京工作。此后3年时间,他把周末时光都存留在了观察家许知远开在圆明园后门的左右间咖啡馆里。用他的话讲,这个咖啡馆的存在,不仅让清华、北大师生深刻地体会了欧洲咖啡馆文化的历史影响力,还亲身见证了许知远以文字的形式带给中国的灵魂触及和思想安抚。

这间由“观察家”经营的咖啡馆,以独特的人文光芒吸引了国内外的大学生、记者、作家、专家学者前来品尝咖啡,品味人生,挥洒激情与智慧。

许知远站在由图书组合搭建的操作台前,为每一个前来咖啡馆思考、玩味的人制作咖啡。他一切都显得那么淡淡的。淡淡的笑、淡淡的迎、淡淡的送。那段时间里,许知远痴迷于国际政治,并在“9·11”事件带来的混乱中梳理前景,用他自己的话说“表现出进入历史进程的强烈愿望”。也许,他在为客人端上一杯卡布奇诺的时候,脑海里基本闪耀的是战争、谈判、谎言等词汇。在他的心中,左右间咖啡馆绝不是纯粹的商业场所,而是北京,乃至中国最早出现、最为单纯的思想之地。

事实上,在那些年,没有左右间咖啡馆这面情感旗帜,就没有单向街书店成功举办的各类学术演讲和思想论坛,也不会有那么多读者给许知远以激情、信念、决心,使其创作出版《醒来》和《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有评论说,尽管10年前就有大学学者在北大旁投资了万圣书店和雨滴咖啡,并成为中关村的文化标志和思想之地,但在圆明园深处投资开设的左右间咖啡馆,则更加突显了当今中国文化人所给予史诗般历史片段的独特祭奠。

许知远被媒体经常放大的一张照片是他低着头,散乱着长发喝咖啡。或许,他希望通过自己经营的咖啡馆,勾勒出曾经走访世界的历史记忆,得出属于他这代人的“读本”。正如记者自己当年日志中记录的那样,“满院飘荡的梧桐树叶、脑袋上晃悠的金黄色大柿子、玻璃窗下来回跑着抢座的小花猫,都定格在咖啡客的心中,成为永恒。”

咖啡里的商业精神

43个喜欢3W、IC等以移动互联网和集成电路芯片技术的“折腾”青年,在短短两周时间里凑满了100万人民币,开了一家“海粒子”的咖啡馆。43个股东之一的邵斌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了当咖啡馆老板,我辞掉了世界500强公司的高薪工作,目的真的是希望把它做成一个折腾青年的聚集地”。因为这些青年人深刻理解咖啡所赋予的商业精神和别样情怀。

《小时代》剧组在老麦的咖啡馆拍摄故事后说:每一个咖啡馆其实都是主人修养和气质的再现。老麦认定,咖啡馆是可以烘焙出商业奇迹的。

从英国学者马克漫的《咖啡馆的文化史》中看到,那时的咖啡馆是由股票公司的红马甲、期货市场的交易员、海运公司的老板、世界各地的茶商、咖啡豆、瓷器品商、丝绸商们垄断的,全世界的商人们正是从尖锐的香气中,才捕捉到了属于自己的财富。

2009年,当过数年外国银行高管的老麦完成了意大利咖啡学院培训课程后,在上海原来的“法租界”开张了被法国媒体评为“旧风”的咖啡馆———老麦咖啡馆。2012年,老麦在其文章中讲述自己与咖啡的前生后世时说道,“简简单单的咖啡馆,其实是对咖啡馆主人综合素质和实力的强大考验。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输得起的心态不要开咖啡馆”。而如今,老麦在微博上说,当年的确想象不到,

《我想开间小咖啡馆》、《喝咖啡无罪》和《欧洲咖啡文化史》等书籍竟然可以和财经书籍并列放在北京三联书店的热销书架上。

无论在哪个世纪,对文人来讲,情调咖啡馆是他们的精神圣地,而对于商人而言,沸腾的咖啡馆是让他们发财梦升腾的空间。无论在北美、还是亚洲,只有咖啡这个商品被文化和商业共同接受。老麦的人生境界无疑已经到了“可以放逐精神和梦想”。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