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重工:用军工铸就央企责任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董秋彤
中船重工:用军工铸就央企责任
今年两会期间,“平安中国”的议题再度成为焦点,与此同时,国家安监局也将本应在2013年底前推广完成的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提前到6月底,预示着此前备受业界关注的煤矿安全生产装备将加速释放。其中,一家有着央企、军工背景和强大科技研发力量的移动矿山救生舱生产企业格外受人瞩目。
据了解,早在2010年7月27日,国务院就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3号文件),明确要求2013年前,所有煤矿都要安装避险设施。逾期未完成的矿井,将责令其停产整顿。
时至今日,三年限期已进入倒计时,市场上的井下救生舱、避险硐室生产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真正获得国家矿用安全标示(以下简称“安标”)的也仅有30多家,而在这30多家企业中,手握潜艇技术、多年来致力于民品开发的中船重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格外引人关注。
据悉,中船重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隶属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是一家集工程技术研究、工程设计施工、产品生产于一体的研发生产、工程技术型国有企业。凭借多年从事军工生产的高新技术实力,先后研制开发出了民用地源热泵空调、空气及水质净化、污泥无害化治理、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和避难硐等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在军工技术拥有民品产业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建立了一支科研生产实力强劲的人才队伍。目前公司拥有研究员8名,高级工程师31名,工程师56名,并拥有一支专业的施工、加工队伍,完全具备相关技术设计、开发和施工能力。
谈到当年为什么要研制开发矿井可移动式救生舱,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所长助理、总经理王建华表示,作为一家有着央企和军工背景的国有企业,我们对社会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何利用手中的技术为国家、为社会、为民众更好地服务,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在可移动式救生舱之前,我们所研制生产的也都是环保领域的产品,我们不仅希望产品能够对路,更希望能够利国利民,多做有益于社会事。
他说,中国是个矿难多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计、千计的矿工兄弟离我们而去,这是个令全社会都痛心的事,因此当2010年国家安监总局下发文件要求所有矿井都要配备救生设备后,考虑到我们的潜艇技术很成熟、很高端,如果运用在矿难设备上,将能够拯救无数个可能遭遇矿难的矿工兄弟,因此经过慎重考虑,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两年的设计研发,打造出了这台高水准的可移动式救生舱。
2012年4月17日下午两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106小时综合防护试验在总成重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生产车间进行。来自公司各部门的志愿者及项目组技术人员组成的8名试验人员,在项目负责人———中船重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海鑫的带领下,接受了国家安标中心工作人员的严格检查后,按照指令准时进入救生舱进行试验。2012年4月22日凌晨00点40分,随着检测人员一声“试验圆满完成,请你们出舱”的指令,8名志愿者在鲜花和掌声中有序地跨出舱门,标志着中船重工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KJYF-96/8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106小时综合防护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后,总设计师刘海鑫在介绍试验感受时谈道:“参加试验人员均是公司研发项目团队成员,通过志愿报名招募而来,舱内工作和生活严格按照纪律有序开展,进舱试验的几天时间虽然不算很长,但也有它的艰辛之处,吃压缩饼干、喝矿泉水、睡地板,8名‘矿工’在狭小的空间中模拟煤矿发生矿难后进舱紧急避险,条件虽然艰苦,但每当想到能够为提高我国煤矿安全水平尽点绵薄之力,大家都不觉得辛苦了,感觉到无比光荣和自豪,支撑着大家在平凡的试验岗位上坚守到底,同时试验也锻炼了我们的毅力和意志,增强了我们研发团队的凝聚力!”
“搏一零六,奉献七一九。展现勇士志,创业身感受。”是8名志愿者在舱内工作闲暇之余集体创作的一首小诗,不仅体现了中船重工员工心怀大志的奉献精神,也是参加试验的志愿者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