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中国医药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中国医药报道
 

2013年3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产学研相结合
黄精驶入“黄金”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叶红喜本报记者闻笛

产学研相结合黄精驶入“黄金”道

一位多年从事中药材贸易的汪先生告诉记者,最近两年,尤其是近期,由于有厂家在市场上寻求大货,黄精的市场库存量微薄而行情不断顺势上涨。汪先生介绍说,黄精一直为野生资源供给,各产地野生资源不断萎缩,因此,近几年,已经有商户看好其后市而积极购货,拉动价格节节攀升,未来黄精库存量不是很大,随着需求增加拉动价格会进一步走高。

中国科技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冯超群博士介绍说,随着黄精的采挖难度加大,工值的不断提高,黄精的生产成本也在提高,野生资源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恢复,黄精的供应量将会逐年减少,供求矛盾将会加剧且越演越烈,大面积种植目前尚不成熟,在未来两三年中,黄精价格将会出现一个高价的巅峰。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国黄精专业研究机构———九华山黄精研究所,探究黄精发展的奥秘。

专家告诉记者,黄精属野生药食两用品种,随着保健食品用量扩大,资源逐年减少,价格也逐年上升,目前虽有人工种植,但种植技术并不成熟。同时,由于家种黄精生长周期长,一般根茎繁殖需要3—4年,种籽繁殖需要5—6年,且单产量较低,药农的种植积极性不高,因此产量增长有限。据近年来的分析研究,黄精的总体年产销大约在1000—1200吨,鲜黄精用于做保健食品,在超市有销售。药用方面,该品具有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的功效,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抗菌、解毒、抗衰老等方面有着良好的作用。

九华山黄精研究所所长金利泰博士告诉记者,黄精是我国珍贵中药材,性味甘平,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可有效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本草纲目》称之为“芝草之精”。近年来,野生黄精由于过度采挖,已成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黄精始载于魏晋的《明医别录》,别名为“仙人余粮”、“救命草”等,体现了其药食两用性。

在中国,黄精的药用历史已逾2000年,是中医常用药物之一。在中国医学典著《神仙芝草经》及《本草纲目》中有载:“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多年不老,以白更黑,齿落更生……”传统中医学对黄精的药理作用综述为:黄精具有性平、味甘、无毒、归脾、肺、肾经,具有补中益气,润心肺,强筋骨等功能,可以主治虚损寒热、肺痨咯血,病后体虚,筋骨软弱。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黄精具有增强免疫力、降低血脂、血糖、延缓衰老等多种药理作用。对黄精化学成分的研究表明,黄精含有黄精皂苷、菸酸、糖类、醌类、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多种有效成分。

金利泰博士告诉记者,随着黄精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近几年来黄精价格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更多的药农开始种植黄精。但是药农普遍认为黄精好种,不用过多管理,总是凭老经验对待黄精生长的各个环节,田间管理极差;连续种植,造成黄精连作现象十分普遍,连续种植也使病虫害增加,药农又没有应对的办法,使黄精种植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普遍存在滥施肥、除草剂等现象,使部分黄精药材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量超标,进而影响黄精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很难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严重限制了黄精的应用领域。因此,黄精栽培应严格按照GAP的要求,对栽培生产的一系列环节加以严格控制。

黄精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除国内消费市场外,黄精还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久畅不衰,价格稳中有升,市场缺口很大。而文献查阅与资源调查显示,随着全国各地野生资源采挖量减少和黄精在药物、保健食品和保健化妆品等领域的开发,目前市场上黄精干品年供应量远远达不到需求量,并且还有拉大的趋势。资源匮乏问题已经成为黄精产业发展的瓶颈。黄精资源匮乏的原因主要有:目前仍以野生为主,种植不成规模;主产区资源锐减,采挖量少;生长周期长,产量有限。

同时,随着黄精需求量的逐渐增大,黄精的价格逐年上涨。由于受到利益驱使,各种黄精伪品混入黄精市场,严重影响了黄精市场的健康发展。黄精常见伪品有:苦黄精,主产于甘肃、东北各省;大玉竹,主产于湖南。

大力发展黄精的规范化种植是解决黄精资源匮乏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黄精的规范化种植,既能缓解黄精资源匮乏的瓶颈问题,又能得到安全有效的黄精原料药,实现黄精产业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为了规范黄精市场,提高黄精的市场准入标准势在必行。首先要运用现代科技提高黄精的鉴别手段;其次要加大对黄精假药的打击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黄精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