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中国医药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中国医药报道
 

2013年3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药材价格疯涨调查

重采挖轻保护,许多药用植物濒临资源枯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闻笛

重采挖轻保护,许多药用植物濒临资源枯竭中药材价格疯涨调查

2013年春节刚过,中药材涨价行情再度来袭,多种中药材价格再次上涨。以中药中比较常见的当归为例,据记者了解,2012年八九月份时当归的价格为17元/公斤左右,而3月中旬的报价已经达到了45元/公斤,短短半年时间里涨幅高达135%。不仅是当归,在这段时间里,黄芪市场价格涨了近3成,白芨上涨22.03%。

“甘肃陇西一家中药材贸易公司总经理韩先生告诉记者,相较春节前,几乎所有中药材都涨价了,当归、黄芪、党参升幅最大。“柴胡的涨幅最小,从去年的每公斤25—26元上涨到了目前的30—35元。”甘肃陇西县大韩中药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韩维俊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份开始,市场上各类药材售价竞相上涨,其中,当归(统货)一天一价,每天都涨一两块钱。

产量减少推动价格回升

“当归的主产区岷县遭受特大雹洪灾害,致使当归产量减少,价格上涨是必然的。”韩先生告诉记者,药材价格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供求关系是药材价格变化的基本原因。

此外,近年来由于药材价格偏低和农村青壮年的外出打工以及马铃薯、玉米等经济作物价格提升,使得药材种植这一劳动强度大、效益不稳定的行业逐渐缩小,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幅减少,药材供应受到了影响,促使药材价格大幅上升。

从中药材综合指数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价格上涨的曲线,去年9月,中药材综合指数最低降到了2240,此后持续回升,至今年3月,指数已经回涨到2537。根据专家的介绍,目前价格上涨势头很猛的几种药材都要等到下半年才会产新。因此,在未来半年多的时间里,由减产导致价格上涨的势头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中药材天地网副主任蒋尔国分析,这次的价格上涨还不算疯狂。七八月份,有些品种的价格可能会疯狂上涨,这些品种可能是野生药材。

“11月产新前降价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马上到夏季,也是中药材淡季,也许价格会有所回落。”天津一家中药企业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此外,多家店主表示,中药材价格浮动是正常现象,也许过段时间又会有新的变化。

标本兼治是关键

“这几年中药材价格轮番上涨,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一个很重要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是中药材资源枯竭。”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药品种保护评审委员王承德向记者表示。

中国地大物博,本来中药材资源丰富。1975年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确认我国中药资源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王承德告诉记者,尽管我国野生药材物种丰富,但由于长期“重采挖、轻保护”的现象,许多药用植物已经到了资源枯竭的境地。中药材资源的无序开发,致使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资源紧缺,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

根据王承德收集的资料,我国常用药材400种中有近3成为短缺品种,许多中药材资源分布由过去的10多个省区,缩小到1个省区甚至更小的范围。

根据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初步调研结果表明,资源形势极为严峻,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已经引起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据初步统计,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植物近3000种,其中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药用动物梅花鹿、羚羊等40多个种类资源显著减少。尤其是以野生动植物为主的300—400味常用中药的资源问题极为突出,有100多种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

事实上,在2012年两会期间,王承德就提交了关于重视中药材资源匮乏短缺的提案,但是并未得到重视,而问题则越来越严重。于是,今年两会期间,王承德向记者重新提起了这份提案。在提案中,王承德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例如:政府应对中药材的种植生产、市场价格要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制定全国中药材发展规划,对中药材实行宏观调控,使其科学、合理、有序地发展;加强政府监管,加大政策保护力度。政府应尽快开展野生药材管理制度的立法研究,加紧修订和完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加强野生药材资源管理、实现野生药材资源永续利用;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替代品研究。政府应开展药用动植物的濒危和保护等级划分、重要珍稀濒危药用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生殖生物学以及保护策略等保护生物学研究;遵循中药材资源自然生长规律,实施规模化、规范化科学种植和培育。政府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种植中药材积极性,以市场为导向,对中药资源进行有序采挖、修复和引种驯化,因地制宜加强中药材尤其是道地药材的GAP(良好农业规范)基地建设。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