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1版:产业公司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1版            产业公司
 

2013年3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动端抢跑传统电商遭遇融合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移动端抢跑传统电商遭遇融合难题

易观国际最近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整个中国手机购物市场规模达600.5亿元,较2011年环比增长488.7%,预计2013这个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300亿元。

在这个新兴的千亿市场中,互联网电商希望继续保持自己PC端那样的领先地位,数千万传统中小企业也试图从中分一杯羹。今年伊始,京东商城已经明确表示将转型移动电商,当当网也宣称今年移动端流量的占比将会达到一半左右。

然而,多数专家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中表示,目前移动电商的发展可能陷入了一个误区,因为企业简单地将PC端的模式复制到移动端,或者简单地做个APP放在手机上,而不是立足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用户本身去探索移动电商。

抢滩千亿市场

根据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人数量达到4.2亿。随着手机网民作为中国第一大上网群体的地位更加巩固,传统的电商企业在移动端已经纷纷开始布局。

根据《中国企业报》记者查到的数据,在中国主流电商中,去年,淘宝无线的交易额增长了600%,其中“双十一”当天就贡献了两成的访问用户;京东商城的这一比例也占到了整体销售额的6%,京东CEO刘强东还明确表示会在今年开始全面转向移动电商。

“2011年3季度,我们正式成立了无线业务部,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来自无线业务的订单增长了数十倍,流量增长了上百倍。2013年,当当网预计无线业务的订单会增长4倍以上,流量达到当当网的一半。”当当网一位接近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不仅仅是PC端的电商大佬,传统企业也希望在移动端实现电子商务领域的弯道超车。日前启动的“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年工程”中,移动互联网联盟组织拟投入价值1000万元工程基金,计划全年帮助超过10万家企业完成移动电商的转型。

目前,移动端的发展已经对传统互联网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例如百度的搜索地位在移动端被宜搜取代;在电商领域,稳坐国际电商第一把交椅的亚马逊在移动端已经被ebay超越。

左右手的问题

“我们不是因为移动互联网增长的速度比PC端更快,所以要加快移动互联网投入,而是我们将移动互联网定义为未来的一切。不是补充是颠覆。它不是说是电脑的一个齐头并进的另外一个东西,而我们认为它是未来的一切。”刘强东在谈及京东的移动战略时说。

不过,对于开足马力发展移动端的电商企业,移动端与PC端这双左右手会不会出现互搏的局面值得警惕。根据国际市场研究机构NPD的报告,美国37%的网民已经从传统的PC上网方式转移到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上,并且这种转变速度还会不断加剧。

对此,艾瑞咨询CEO张毅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移动互联网的增量市场是巨大的。中国目前的智能手机只有两亿多台,这相对于10亿台的市场总量来说未来仍能够翻倍至少两次,因此应积极布局增量市场,主要是二三四线城市的长尾碎片市场,显得尤为重要。

当当网李国庆也明确表示,不会将PC端的流量赶向移动端。“二者都是流量入口和平台的一部分。今后,手机当当的发力点,一个是充分发挥手机贴身的特点,提升手机客户端的服务能力,另外一个是发挥当当网的大数据优势,让购物环节更方便更智能。”

不仅仅是APP

“做个APP其实很简单,市场要价一般达到10万元,其实三五万也就搞定了。但是做好了APP放在手机上,并不等于企业就抓住移动电商的机会了。”张毅补充说,无论从用户群体,还是使用习惯来讲,移动端都有不同于PC端的特点。

调查报告表明,与PC端电商用户群体不同,三四线城市用户正在成为国内移动电商主要的消费群体之一,其消费能力相比一线城市明显不足。在消费品类上,移动电商中基于场景的业务更有活力,这些都是移动端用户在移动中的特定需求。

实际上,在去年移动端的产品销售中,各大电商销量最多的品类多与PC端背道而驰。例如,2012年,京东商城PC端主要品类是3C,移动端百货、食品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3C;手机当当非出版物品类销量占总销售量50%,其中百货、美妆的销售量高于主站。

除了前端的产品设计,在后端的支付环节,由于移动端中毒现象时有发生的情况,如何在打通支付的同时,保证用户的财产安全成为移动电商企业的一大难题。当当网上述人士透露,未来用手机当当购物可选择在线银行卡、货到付款及支付宝三大支付方式。

在张毅看来,从PC端到移动端,两个领域之间的跨界,其实最难的是真正的融合。企业的产品、服务、团队、理念都应该是真正的融入移动互联网这个圈子,而不是说简单的做一个APP放在手机上。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