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2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2版            综合
 

2013年3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三大障碍:一种是改革的疲劳症、一种是畏惧症,一种是疑虑症。
  国企改革三个有效途径,一是要找准突破口,二要形成系统性,三要实施法治化。

杨泽柱:国企改革突围之湖北模式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艳蕊丁国明

杨泽柱:国企改革突围之湖北模式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国资委主任杨泽柱递交的关于《企业国资法》修改的议案引起广泛关注,作为经济学家出身的官员,杨泽柱通过几年来湖北国企改革的实践,发现现行的《企业国资法》存在多头管理的“天窗”,阻碍了国资企业改革。

那么,这个“天窗”会带来哪些问题?湖北省的国有企业改革目前处于什么状态?如何突破国企改革的难点?两会期间,杨泽柱代表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企业报》:《企业国资法》是国资监管的第一部法律,是我们国资监管的“宪法”,您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其中不完善的地方,这给国资管理工作带来了哪些困难和障碍?

杨泽柱:其他的还好,最大的缺憾是国资监管多头化、分散化。国资监管的授权多头化。比如其中一条规定,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授权有关部门履行监督国有资产,这样就把党的十六大的决定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这一政府特设机构的职责给削弱了,把权责利相统一、管资产相结合的初衷改变了,监管授权多头化,政府的公共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作为出资人,比如铁道资产可以授权铁道管理部门,还有如烟草、文化、金融也可以这样,就成了九龙治水的状况,所以,这部法律在这里开了一个天窗,最终,政企分开不可能实现。

建议修改的同时,适当时机出台大国资法。

目前,有四大类国有资产游离于国资监管,包括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像矿山、森林、河流、海洋;第二类是金融国有资产,这是巨大的;第三大类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第四大类是文化及文化遗产。为了确保国有资产的完整,安全、保值、增值,大国资法应将这些资产的管理涵盖进去。

《中国企业报》:从您的工作实践看,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在哪里?

杨泽柱: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面临三大障碍:一种是改革的疲劳症、一种是畏惧症,一种是疑虑症。

过去是危机促使改革。这些年企业发生很大变化,经营效益越来越好,这就造成深化改革的动力不足,产生疲劳症。

而畏惧症是说过去好改的都改了,改到现在要改到自己头上了,就是要改深层次的利益矛盾,就是要收自己的权,革自己的路,要触及深层次的问题,进行利益大调整,这会产生畏惧。

疑虑症,国有企业今天的改革攻坚都觉得重要,但今天的改革向何处去、突破口在哪?一片茫然,没有突破口。

《中国企业报》:在国资改革中,《湖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条例》是全国首创,并提出了大监管理念,湖北国资改革十年来有哪些经验?

杨泽柱:我们通过探索、思考,总结出国企改革三个有效途径,一是要找准突破口,二要形成系统性,三要实施法治化。

从我们湖北的实践看,当年,湖北一大批企业通过改革起死回生,突破口只有三条:企业转换产权、职工转换身份、管理转换机制。那么今天的突破口在哪里?我想也要靠这三个突破口———第一产权多元化,第二资产资本化,第三激励股权化。

《中国企业报》:这三个突破口主要是解决哪些矛盾?

杨泽柱:如果说产权多元化,给产权带来了活力,那么资产资本化给资产带来了活力,而激励股权化就给管理机制带来了活力。

产权多元化,就是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与市场结合的必然选择,也可以说是有效途径,解决了国有企业一股独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打造混合所有制经济。市场竞争的主体是优进劣退、强进弱退、快进慢退。

国企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市场化的趋向、公众化的趋向,要把大中型企业培育打造成上市公司,让其成为公众的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竞争的主体,淡化它所有制的痕迹,所以就要资产资本化。

《中国企业报》:如何才能达到协调性?

杨泽柱: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国家全方面改革的一个很重要领域,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国企改革我们经过了20年时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项十分系统、十分精致的工程,如果边设计边施工是要走弯路的。我建议国家要成立专司改革的机构,现在的发改委,因为有部门利益左右,这怎么指导改革?所以,改革要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必须由专门的部门来指导协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