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人文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人文生活
 

2013年3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有一种语言叫“会上发言”,有一种旅行叫“会议旅游”,有一种状态叫“开会中”,有一种生活叫“会生活”

“会生活”Style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会生活”Style

世界公认的中国特色之一,除了中国制造,还包括———开会。

有一种语言叫“会上发言”,有一种旅行叫“会议旅游”,有一种状态叫“开会中”,有一种生活叫“会生活”……

对于中国人来说,开会这件事儿属于最寻常的集体活动,“会生活”的各种元素交织成了一曲别有韵味的“中国Style”。

一年要开1068个会

近日有报道称,沿海某省一位厅长自曝“一年要开1068个会”,这个数目还不包括他自己单位内部会议。另据中部地区一位市长透露,“他一年公务应酬饭局超过1500多顿”。

这两位官员倒出的“苦水”引起了公众和媒体的热烈回应。有人为他们做了这样一个统计:“一年1068个会、赴1500顿宴请。一年365天,工作日有250天,平均每天要开4次会以上,赴6次饭局,如果每次会议耗时2小时,每场饭局用时30分钟,基本上每天其它什么事也干不成了”———两位官员疲于奔命的“会生活”令不少网民为他们“捉急”。

在人来人往的微博上,搜索“开会”目前可以找到3600多万条结果,并且随时都在更新。记者注意到,每分钟平均就有5到6个网民表示自己正在开会或将要开会,再或者就是对开会讲点自己的看法。开会这件事儿,是如此普通、如此频繁,又如此无奈,因为大多数网民不是觉得乏味就是感到困倦,并报以相当一致的态度:希望早点散会。

在大体可以看见民意的社交网络上,网民对于开会的无甚好感,实际上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厌会”情绪。

有一个用来形容会议多的词叫做“文山会海”。这个十分形象到位的词因为过于众所周知而常被认为是古来有之的四字成语,但实际上它出自于198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那个年代,人们已经意识到“机关干部解脱了文山会海之后,获得更多时间和精力,该是一件幸事”。

几乎每一年,中国公众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官方文章。对于行政机关“会海汹涌”的针砭时弊,一向是现行新闻制度下许可的“仗义执言”,也是普通百姓乐于见到的“机关新风”。除去行政机关之外,中国人工作生活的其它方面也被多如牛毛的会议充斥,即便是人们多不希望开会,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开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会生活”人群中,企业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根据此前一家权威杂志所做的《中国企业家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在企业家的工作中,“会议和谈判”占据了重要地位。调查表明,一名企业家平均每周要将21.7个小时花费在会议和谈判上,如果以每周6天工作日计算,企业家平均每天要花3.6个小时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

会议搭台,谁来唱戏?

虽然“会生活”稀松平常,但是开会却从来不是件“单纯”的事儿。

开会是集体活动,也是单人独秀,因为乌泱泱人头齐聚的会议上总有为数不多甚至一枝独秀的主角———既有表现领导人的能力和团体的凝聚力,也少不了一些“不搭调者”的出位和现拙。在一些企业,开会有时还是职场斗争和商业暗战的舞台。

开会是集思广益,也是各取所需,因为有效率的会议可以激发协作迸发智慧,同时也是各种人脉资源的新结交旧联谊。两会期间,媒体圈里普遍知道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外地来京参会代表委员是不住在驻地宾馆的,开完会立马各干各的事,对于他们来说,开会是一个契机和纽带。

开会的不单纯,还不仅于此,因为有人已经把它变成了一个行业、一门生意。

“会议搭台、XX唱戏”的句式一直以来用途甚广,这不单是主办方的宣传词,而是一种浅显易懂的商业模式。

无论是以开会为名的其它商业项目,还是围绕“会议”主题的相关产业发展,“会生活”引发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有资料显示,“会议经济”起到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每年举办几千万个会议、上亿人次参加、会议经济产值万亿元,年均增长20%。”这些惊人数字已经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会议产业链各相关环节的重视”。

在此背景下,会议旅游盛行不衰。“会生活”便从“文山会海”过渡到了“爬山看海”。

中国旅游饭店协会某位负责人此前曾表示,“如此强劲的会议经济,几千万个会议和万亿元的消费,但显然还远远不够,对地方经济的拉动还不足”,在该人士看来,会议经济的后劲还很足,市场还很广阔。

另一方面,对于重压式“会生活”的反馈,也有不少更积极开放的建言。北京市统计局局长苏辉向媒体提出两个建议:减少陪会、多利用视频会议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开会效率。

无论会生活以何种形式呈现,公众对于开会的意见大多集中于“减免”。

媒体喜欢捕捉开会时睡着的镜头,这样的照片在严肃有余的会议新闻之外体现出难得的卖萌,不过公众看到的是这些参会人员不堪重负的疲惫。在民间,“领导在开会”已成为口头禅———背后是公众的戏谑、嘲讽以及不信任。

早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有一段关于开会的讲话:“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时隔多年,此种现象依然存在。

今年两会期间,有媒体记者向25名现任厅局级职位的代表委员匿名发放了关于开会的调查问卷,其中18人认为开会“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12人期待改革会风。

中国人的“会生活”,已经走过无数国人感同身受的昨天和今天,明天又将演绎怎么样的Style?中国公众期待着变化———哪怕只有一点点。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