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全景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全景
 

2013年3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沙已经开始实行企业注册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注册在三沙,交税在三沙,品牌归三沙,可以异地经营。

三沙发展建设的企业商机

全国人大代表,三沙市市委书记、市长肖杰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张艳蕊

三沙发展建设的企业商机

肖杰

陆地面积最小、管辖面积最大、人口最少、设市时间最短……似乎没有哪一座城市像三沙那样,离我们如此遥远,却又让我们充满好奇。

作为我国维护南海主权和南海资源开发服务的重要基地,设立地级三沙市的战略意义重大,而三沙市市长、市委书记肖杰也成为全国两会上中外记者追逐的焦点。

与三沙市一成立就中外闻名相反,2012年7月当选三沙市首任市长并任首任市委书记、三沙市第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肖杰却表现得相当低调,两会期间,肖杰代表基本不接受记者采访。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记者提出三沙建设发展中企业的商机问题时,肖杰终于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

欢迎企业来三沙投资

《中国企业报》:中国企业在三沙会有哪些投资机会?

肖杰:一句话,欢迎,感谢。

我们正在研究一些政策。前期我们已经开始实行了企业注册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注册在三沙,交税在三沙,品牌归三沙,可以异地经营。

当然,我们对来注册的企业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不能是做小买卖的。但总的来说,不管大小,不管所有制,只要对三沙建设有用的,我们都欢迎。

《中国企业报》: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哪些行业更有机会参与三沙的建设?

肖杰:肯定是海洋工程方面、环保产业等。

《中国企业报》:那么,环保企业是不是也很有机会参与三沙的发展?

肖杰:我们认为环保企业和旅游企业要联合起来,不能各自经营。

三沙市政府始终把环保放在重要地位,同时一定要让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如果污染了海域、破坏了生态,那开放三沙旅游就得不偿失了,也不是我们的初衷。因此,政府一定要有严格的环评措施,同时,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里面要有垃圾处理、废水处理等等配套设施,还有就是政府要在一些安全保障、救助方面做好,这是一般企业做不到的。

企业做不到的事,政府就要做。企业能做的,就让企业来做。

我们也正在论证,如果是环保企业和旅游企业分开,不一定可行,旅游产业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可能比陆地上还更系统,就是一个全面管理的过程,游客到哪里去,吃住都应该由一个企业提供系统服务,如果变成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可能就会不好协调,企业逐利,为了赚钱,可能会把三沙的旅游市场搞坏。

比如,入岛游轮是一个企业,入岛接待是一个企业,就可能会遇到游客到了岛上,风浪大了,接待企业又不让上岛,怎么办?所以我们正在做这方面业主的选择,这种企业要有一定的能力,一般小企业做不了。

旅游产业

要做好产品设计研发

《中国企业报》:如果开通三沙市旅游,如何避免如媒体曾曝出三亚旅游业出现的乱象?

肖杰:这个很复杂,就是要多研究,多沟通。我们要把旅游产品各方面都想得很周到,特别是和游客的沟通,一定要具体。

三沙旅游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比如因天气原因,可能会出现很多游客不理解,在海上旅行本来就会有些不舒服,安全上再出问题,那就不得了。

海洋的情况非常复杂,所以,旅游产品从一开始设计时就要整体考虑,要把其中的风险告诉游客,什么样的天气条件下可以参与什么活动,什么条件下哪些活动是不能体验的,在产品设计之初就要细化,在游客买票前就要明确告知。

另外,要问清游客是否晕船,在风浪是多少度时,你会承受什么样的身体痛苦,都要充分告知。

《中国企业报》:那保险行业是否也会有一个机遇?

肖杰:保险行业当然了,但那是企业应该做的。政府的管理能力所遇到的考验更大。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产品一定要多设计、多沟通,运作这个产品的企业,一定要把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到,保证游客安全、舒适,特别是做好和游客的沟通。

要让三沙永远美丽下去

《中国企业报》:三沙建市半年多了,现在是否已经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

肖杰:三沙西沙游轮旅游的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初步规划推出2—3天的游轮旅游线路,有望年内正式推出西沙游轮旅游产品。

《中国企业报》:在我们的印象中,三沙似乎很遥远。

肖杰:其实,坐船从海口才一个小时,从三亚去要一个小时四十分钟,下一步,我们还将开辟空中通道,正在向国家相关部门报批。

《中国企业报》:你曾经说过,主权三沙、幸福三沙、美丽三沙,是三沙的梦想,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你认为应如何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实现三沙梦?

肖杰:三沙本来就很美丽,下一步在三沙建设当中,要让三沙的美丽永远保持下去,就是要始终注重环保理念。

我们市政府成立后出台的第一个文件,就是《关于加强三沙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我们这个一号文件,对三沙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其中包括正在上马的海水淡化厂,我们海水淡化的这个厂每天生产1000吨,一年就可以产生20到30万吨淡水,我们岛上的生活用水以及绿化工程的用水基本可以满足。到2015年我们就可以停止采用岛上的地下水,这是很环保的措施。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