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喜芳:小盐场的“老黄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世安
岳喜芳:小盐场的“老黄牛”
大连市人大代表岳喜芳(左一)在海上查看海产品生产情况
“铁人岳喜芳”终于病倒了。
由于过度劳累,病倒了。稍有好转,她就悄悄地来到大连,背着大伙儿做手术。按医嘱需要休息3个月,而她仅休息16天就上班了。
在长海县,提起“岳喜芳”这个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她任村党总支书记10年来,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把小盐场村从问题多、负债多、贫困户多的“三多村”,建设成为大连市先进村、辽宁省文明村,她个人也因此荣获了全国三八红旗手、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人大代表等21项荣誉称号。
说千件不如做一件
岳喜芳上任后,她首先带领班子成员走街串巷、进家入户,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岳喜芳把每户村民的大事小情都时刻挂在心上,谁家有红白喜事,她都要帮一帮;哪位村民病了,她都去看一看;天下大雨,她就绕着村里转一转;她主动带头与困难群众结成对子,尽己所能地帮助困难群众。
记者了解到,岳喜芳刚一上任,就马上与年近80岁的傅连恩老两口和单亲家庭妇女傅吉春结成帮扶对子,只要腾出空来就到这两家去看一看、望一望,这一帮就是10年。
在她的带动下,全村有能力的党员都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办实事280多件。村民们说,有党组织和党员们在,再大的坎儿也能过得去。
聚众拾柴火焰高
自90年代初,岳喜芳就在海上搞养殖,并在村里率先致富。2001年,她被党员群众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时,村里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记者了解到,此时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700元,村固定资产9.6万元,负债640万。面对困难,她没有退缩。肩负着群众的信任、担负起人民赋予的这份责任,暗自下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摆脱困境。岳喜芳根据村里靠海的优势,提出了发展海上养殖、共同实现致富的思路,很快赢得党员群众的积极响应。她带领村民从镇里承包了210亩海区,开始了海水底播养殖。村里没资金,她就带头拿出3万元,和其他党员集资18.9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群众没技术,她就聘请老师讲课;产品没销路,她就利用自家的销售渠道把产品卖出去。当年,村集体就收入了30万元,让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她没有满足,又带领大家进一步扩大规模,改造海底,修建养殖海参的“石房”,白天与大家一起出海,晚上就睡在海边看护海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小盐场村全村的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2.8万亩。
修起通往幸福之路
小盐场村有几条在全镇都出了名的“破路”,其中通往北坨屯海边到东炉屯站一条长2公里的土路,狭窄且凹凸不平,逢雨雪天车子就窝在里边出不来,村里养殖户的扇贝,与邻村同样的质量却卖不出相同的价格。为了修路,岳喜芳带领村里党员干部无论刮风下雨都坚持干在第一线,村里的群众也纷纷义务修路。路畅通了,困扰养殖户多年的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商家也纷纷来到小盐场村经销海产品,养殖户的收入多了,渔村也发展了。在群众的支持下,村里共投资540万元,修复村屯路8.6公里,安装路灯206盏。投资190万元,修复码头、挡浪坝200米。投资46万元,建设120平方米的多媒体活动室,开凿和维修了十几眼水井。
一年、一年的投入,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006年,小盐场村被确定为辽宁省和大连市巾帼示范村。到2011年底,全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2.1万元,村可支配财力增加到551万元,社会总产值实现3.679亿元。
村民们给村里送来一块刻有“拓荒者”三个大字的牌匾。牌匾的题字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锐意进取、开拓直前”,画面是一头耕耘的老黄牛。村民们说:“这就是以岳喜芳为首的村两委班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