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中国盐业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中国盐业报道
 

2013年3月1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加快推进盐业体制改革步伐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蔡钱英

中国加快推进盐业体制改革步伐

针对我国盐业目前存在着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经营效率低等问题,专家建议现阶段的盐行业改革应以减少食盐专营主体和专营环节为核心,改革食盐专营组织形式,推进计划和价格机制改革,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盐行业的结构调整。

一场关于盐业改革的大讨论将这个古老的行业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

事情缘起2009年12月,一份由国内28家盐企参与签署《全国部分大中型制盐企业对盐业体制改革的建议》报送到了国务院,继而“国企垄断、公共利益与法治建设”研讨会召开。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监事会监事陈国卫在会上表示:“中国盐业专营制度改革应该加速推进,要破解国企垄断经营。但是中国盐业总公司强烈反对这场改革。”他认为,在众多垄断行业中食盐体制的改革并不复杂,也是最没有风险、改革设计方案技术含量最低,但是改革的推进依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专营≠垄断

早在2001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就着手对食盐管理体制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引起行业内外的关注。经调查研究认为,由于市场秩序不规范,为保证人民食品安全、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食盐专营是必要的,并且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环境的发展变化,其弊端也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政企不分,二是食盐专营扩大化殃及小工业盐,三是把食盐生产企业排除在市场经济之外。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包装,不能直接销售自己的食盐产品,即使搞了产品的深度开发也不能自行销售。严重的计划管理方式和市场垄断使盐行业死水一潭,企业缺乏活力,食盐行业成了中国改革开放遗忘的角落。

中国的盐业由此成了标志性的垄断行业,其垄断主要存在于批发销售环节,涉及两个相关市场:其一是食盐,其二是除纯碱和烧碱用盐以外的工业用盐,俗称小工业盐。食盐的销量每年大约为800万吨,小工业盐的销量大约为1000万吨。

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国亮介绍,自汉武帝始,中国历朝历代都对盐业实行国家垄断经营。汉代实行“盐铁专营”,很大程度上缘于武帝“廓土斥境”,全面对匈奴作战,欲建丰功伟业。无奈,仅军费一项缺口甚巨,武帝问大农令(财政部长):谁能令国家筹集钱粮,令国库充盈?大农令说:找山东大盐商东郭咸阳,河南大冶铁商孔仅,他们那么会赚钱,政府和他们搞合作开发,国家也赚钱。武帝大喜,遂任命桑弘羊担任大农丞(大农令副手),“尽管天下盐铁酒粮之事”。

然而到了今天,盐税对财政贡献就国家而言已无足轻重,可政府却继续实行盐业专营,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一方面,垄断做派带来的数倍暴利广遭舆论诟病;另一方面政府却有难言之“大隐”。政府面临的两难在于:凡市场垄断必结出寻租、腐败、高价等三个“歪瓜”来,政府压力很大;如今讲法治,盐业垄断最新依据是1996年版的《食盐专营办法》(国家级行政规章),可自从颁行《反垄断法》后,二者直接冲突,维持盐业体制不改,与依法治国直接抵触,难向舆论和社会交代。

一位盐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盐业的专管和专营不是同一个功能。专管是为保证质量、保护公众健康,是政府行为;而专营则是企业行为。专管不需要专营来保证。

在他看来,专营是切割利益的一种手段。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对烟酒等行业长时期实行专营,目的一是限制该行业的过度发展;二是用税收手段限制其超额利润;三是避免巨额利润流入利益集团之手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但盐业不具备烟酒等行业的获利能力。盐是生活必需品,收入和价格弹性不大,烟酒是奢侈商品,收入和价格弹性较大,因此盐业无专营的必要。”该专家说,“专营对生产者没有好处,会加大生产者负担、压抑生产企业积极性。同时,专营对消费者也不利。除去缺乏竞争导致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外,价格上消费者也会承担额外支出。”

在他看来,无论从生产者、消费者和国家层面来看,盐业的放开都符合改革趋势和民生要求。

盐改,踟蹰难行

一位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去年底透露,盐业无专营的必要,盐业体制改革应当提速。他表示,现有的盐业体制弊端有目共睹,盐业体制导致市场分割、产销分割,限制了企业和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制约了整个盐行业的发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国家发改委势必将加快推进改革步伐。(下转第二十六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