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44版:区域四川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44版            区域四川
 

2013年3月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攀枝花仁和区:奠定新兴工业城市核心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龚友国

攀枝花仁和区:奠定新兴工业城市核心区

丰收的果农

水果批发市场

雕刻苴却砚

美丽仁和我的家周伟/摄

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的四川攀枝花市,既有壮丽的山河奇景,又有亚热带的旖旎风光,更以蕴藏丰富的钒钛磁铁矿及多种稀贵金属矿藏而闻名于世。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已发展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钢铁、钒钛、能源基地和新兴工业城市。而地处攀枝花核心区域的仁和区,便是攀枝花的一颗璀璨明珠。

近日,《中国企业报》记者走进仁和,亲身感受了这片热土的独特魅力。

农业转型:

特色精品+产业化

初春的成都还笼罩在阴冷潮湿之中,600多公里外的仁和却是阳光灿烂,摄氏20多度的气温很是宜人。山野间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枝头黄澄澄的枇杷,地里红艳艳的草莓,绿油油的芒果树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十分令人赏心悦目。

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芒果种植面积目前已达1.5万亩,村民的经济收入80%左右来源于芒果。该村小水井组村民普发云高兴地说:“我家一年收入十多万元,主要靠种芒果。去年我把稻田和玉米地基本上都种成了芒果,现在有60亩芒果树,20多亩挂果了。”

仁和区区委书记陈可红告诉记者:攀枝花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借助优越的地理条件,近年来仁和区以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突出抓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介绍,仁和区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围绕果、畜、烟、菜、粮五大特色农业产业方向,发展特、精、优、生态农业重点打造颇具特色的优质晚熟芒果基地和青皮软籽石榴基地。同时,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建立新型农业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四川特色农产品基地。

2012年,仁和区成功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试点区和烟草援建水源项目。干果、水果种植面积达14.9万亩,产值达2.4亿元,规模化养殖场达74家,产值达1.26亿元,种植烤烟1.9万亩,产值达5084万元,建成草莓采摘园、蔬菜观光园等农业产业支撑项目21个。与此同时,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达21家,农民专合经济组织达193家。还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面推行动物强制免疫和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保证了农产品安全。

此外,仁和区还以抗旱减灾为重点,采取整治病险水库、新建防渗渠道、新增蓄引堤能力、改造中低产田地、建能源村等措施,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使区域内果、畜、烟、菜、粮五大特色产业发展迅猛,芒果等亚热带水果种植在国内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今年,扩大特色干果和水果种植规模,新建干果基地6000亩、水果基地2300亩。

工业升级:

打造机械制造产业链

出仁和城,沿新修的上山公路往上行,便到了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中的橄榄坪园区。沿途记者看到,路旁的山坡上,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作业,挖山填沟,造出平地。为记者开车的漆师傅感慨地说:“仁和山陡坡多,像这样造平地,费劲得很!”

攀枝花市白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就建在山上一大片人造平地上。春节还没有过完,不少企业还在放假,可这家工厂硕大的厂房内,焊花飞溅,锤声叮当,工人们已经在忙碌地工作了。

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张锦告诉记者:白云铸造的主要产品是汽车回收大型破碎机里面的最大消耗件锤头,由于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对锤头的强度、耐磨性、韧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得益于攀枝花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和先进的专利技术,白云铸造生产的锤头质优价廉,可连续工作72小时(外国生产的锤头只能达到48小时),而价格仅为外国锤头的一半,所以,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销路很好,去年销售额近1.5亿元人民币。他还说,白云铸造是首批进入橄榄坪园区的,仁和区政府在企业用地、融资等方面都给予了扶持。

白云铸造公司即是仁和区依托本地资源打造机械制造产业链中的一个代表。此外,还有富邦汽车钒钛制动鼓、钢城集团的渣港渣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攀枝花运力汽车部件制造、润莹齿轮等一批重点项目。

仁和区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管委会主任温洮向记者介绍:为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仁和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一区五园”建设。“一区”即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五园”则是橄榄坪、迤资等五个工业园。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已经被四川省发改委规划为省级开发区,被四川省经委命名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重点打造的是橄榄坪、迤资两个工业园,现已入驻52个项目,已经建成40个,主要是机械制造、含钒钛耐磨等方面的企业,今年可望再建成十几个项目。去年实现总产值近100亿元,到“十二五”末,力争超过300亿元。

温洮说,富邦1000万件汽车钒钛制动鼓项目和钢城集团的渣港渣铁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分别投资十几亿元,是四川省政府的重点项目,预计将于今年6月和8月先后建成投产,达产后将分别创造150亿元至200亿元的产值。

仁和区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局长李发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仁和区1973年建区后一直以农业为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主要是围绕本地的煤矿资源做文章,开始是挖煤,后来建洗煤厂、焦化厂,仁和区财政成了地地道道的“煤财政”,税收一度100%依靠煤炭。

进入21世纪,仁和区委、区政府开始认真思考:煤炭虽然占了财政税收的半壁江山,但是开采年数有限,没有煤可采时仁和工业该何去何从?2005年,国内机械制造产业发展迅猛,仁和区找到了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攀钢每年产量巨大,又有钒钛材料的优势,如果就地利用资源,搞机械制造的深加工,发展汽车零部件特别是一些耐磨零部件,一定会大有市场。”李发国说。

经过反复论证,仁和区决定实施“稳煤兴工调结构战略”,发展机械制造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市场多种要素磨合以后,已经初见成效”,李发国高兴地说,“去年9月以来,我们关了21个6万吨以下的矿井,现在机械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贡献已经超过了煤炭,达到50%以上!”

截至目前,仁和区机械行业企业达到67家,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6亿元,占全区工业生产总值的27.5%。

据了解,富邦汽车钒钛制动鼓项目今年6月投产运营后,届时将形成年产1000万件制动刹车毂的生产能力。钒钛制动刹车毂高耐磨,不仅制动性能更好,而且使用寿命可以延长一半,市场需求较大。

仁和区更希望利用富邦的优势,以汽车配件生产加工为基础,带动其他机械零部件生产,形成攀西机械零部件生产基地。

而建设攀西机械零部件生产基地只是仁和机械制造业升级的开始,总投资3亿元的运力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汽车上装生产项目预计2014年底建成投产,建成后将成为拥有年产一万台专用汽车上装、维护和销售等中型汽车上装制造及部件制造企业。

“中国重汽还打算在仁和投资生产重卡整车,带动齿轮、发动机等机械制造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的机械制造产业链。”李发国说。

现代服务业:

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李发国告诉记者:目前仁和区的第三产业仅占GDP的15%,比重明显偏低。“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求我们搭建班子,引进好的项目。我们正在因地制宜选择较好的门类、项目来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他说。

据悉,与此相关联的“打造川滇交界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攀枝花生态宜居中心”,已经成为仁和区重要的发展战略。

在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中,仁和区提出了“四个加快”:一是加快推进总发综合型物流园区、汽车服务中心和医药物流中心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加快攀枝花银泰城市综合体建设,形成城区新的商业业态,构建区域性中央商务区;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市场体系,鼓励零售企业向农村延伸,努力打造专业市场与连锁超市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四是加快以普达国际阳光康养为重点的旅游景区建设,努力成为国内新兴的国际阳光康养度假区。

李发国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伴随着攀枝花区域交通枢纽建设不断推进,仁和区兴建的一批专业市场发展较好,水果、蔬菜、干杂等市场已经成为攀枝花最大的专业市场,此外,钢材、汽车、摩托车、家具建材等专业市场也很不错。这些专业市场聚集了人气,带动了物流业、房地产业的兴旺。

仁和区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加之有丰富的蔬菜水果,近年来成都、重庆等地的老人越来越多如“候鸟”般地来到这里。仁和区委、区政府结合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打造西部阳光康养休闲度假基地。

2012年4月18日,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项目签约仪式在仁和隆重举行,项目总投资80亿元,工期为6年。度假区位于仁和区前进镇普达村,规划占地面积约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按照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标准打造国内一流、西南领先的阳光康养度假胜地,成为集休闲商务、休闲度假、休闲运动、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以阳光、休闲、运动、康养为主题的世界级度假旅游示范区。

项目涵盖特色服务型风情小镇、康养社区、五星级酒店、水主题公园、健康管理中心、生态农业观光区、山地运动中心、地方特色产品商业街、山地康养公园等,配套建设新农村示范基地、居住社区等。

陈可红对记者说:“项目建成后,不仅能全面提升仁和乃至攀枝花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将成为继地中海阳光养生区、美洲阳光休闲区、东南亚阳光度假区之后第四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阳光养生概念度假区。”

与此同时,仁和区旅游新村建设也在热火朝天地展开。为了突出特色,仁和区按照“适度集中、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的原则,专门委托了北京两家知名的规划设计公司编制了新村建设规划,注重与产业发展、阳光休闲度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实行整村连片打造,分类、分步推进不同地区的新村建设。

中坝乡团山村是仁和区2012年重点打造的5个旅游重点村之一。短短数月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变,一幢幢回族风格的小楼拔地而起,玫瑰园、草莓园、穆斯林文化土墙……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冬日阳光草莓节”、“穆斯林文化开斋节”、“冬至宰牲节”等等活动,更是让人渴望参与。另一个旅游重点村总发乡立新村,则着力打造“西南孝悌第一村”,在新村建设中植入中国传统孝悌文化,也是特色突出,独具魅力。

让阳光变财富,将山乡变乐园。据了解,今年仁和区还将规模化、集群化发展阳光康养旅游度假产业,重点推进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建设,并力争8月底前完成巴斯箐·花香渡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并开工建设,与普达阳光国际康养度假区形成两翼齐飞的局面。

文化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苴却砚,一种以产自攀枝花仁和区大龙潭乡的苴却石经过精雕细琢而成的名贵砚台。有人赞美说,苴却砚集中国名砚端砚、歙砚的精华于一身。

苴却石石质细腻,属玉石类宝石,膘色绚丽多彩,分绿膘、黄膘、眼石、水草石等,其制作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可雕刻砚台,也可雕刻摆件、印章等,工艺精巧,极具收藏价值。1915年,苴却砚首次走进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就获得了金奖。后因战乱而失传了70余年之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重放异彩。1993年,苴却砚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博览会”获得金奖;同年,在“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上又获金奖;1994年6月,苴却砚荣获亚太地区博览会金奖,同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1996年被选为国家级珍贵礼品,赠送给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受到广泛赞誉。

苴却砚是攀枝花市的一大特色文化产业,全市从事苴却砚生产的厂家、作坊有50多家,年产砚台6000余方,产值约5000余万元。2009年,苴却砚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8月,经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专家组评审,同意授予仁和区“中国苴却砚之乡”称号。

为了打造好苴却砚这张文化名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2月,仁和区政府在南山循环经济发展区规划了50亩地,用于第一期苴却砚产业发展基地的规划用地,攀西地区最大的砚雕企业“罗氏兄弟石艺”等一批企业已经入驻该基地。

在罗氏兄弟石艺公司的产品陈列室,记者见到了该公司负责人罗润先。他对记者说,正是因为仁和区政府的大力扶持,给了他所在公司十余亩地,而且暂时不交土地款,公司才得以进入基地兴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罗润先告诉记者,由于长时期的持续开采,端砚、歙砚所用的石材已经接近枯竭,而藏在西南的深山峡谷之中的苴却石,因开采较少,石源仍较丰富。据探测,仁和区大龙潭境内的苴却石矿区面积为2.11平方公里,预测资源量为1990万立方米,且石材珍贵已得到公认,被国家定为二级宝玉石,极具发展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苴却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他说,尽管攀枝花苴却石艺术品开发还面临许多问题,诸如规模还比较小、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高、行业竞争还不够规范等等,但他相信,只有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大扶持和监管力度,这一行业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据记者了解,攀枝花市、仁和区两级政府对于开发苴却石艺术品、弘扬其文化内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视程度,已是今非昔比。已经上升到“建设经济强市、打造旅游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创建特色城市文化的需要”。仁和区已把苴却石的开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加大管理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划出矿山禁采区域,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措施,委托专业的队伍设计开采方案,控制资源,有序开发。近年来,仁和区政府投入到苴却石管理和保护的专项经费已达1000余万元。相信,“中国苴却砚之乡”一定能打造好苴却砚这张文化名片,为发展地方经济做出新的贡献。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得天独厚的攀枝花仁和区,其区位优势更加凸显。陈可红说:今年全区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3%,第二产业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增长15.7%。为此,必须把解放思想作为第一先导,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必须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目标,必须把真抓实干作为第一要求,必须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保障。

他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仁和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重大项目加速聚集,产业支撑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变化巨大,内生动力持续激发,干部群众思干思进。我们只有主动用好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才能创造新优势、闯出新天地,实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宏伟目标。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