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8版            生态
 

2013年3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齐鲁石化:组建科技“奇兵”军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韩林孟繁涛

齐鲁石化:组建科技“奇兵”军

2012年,齐鲁石化以提升经济技术指标为基础,着力提高专业管理和生产优化中的科技含量,积极寻找新产品开发的突破口,把“科技发展”作为企业创效益的“重头戏”。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齐鲁石化总经理李安喜说:“今年是齐鲁石化强化科技年,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聪明才智,通过科技转化生产力来提升企业效益。”2012年,齐鲁石化共确定126个优化项目,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小改造每月可省20万

2012年,齐鲁石化各生产装置经济技术指标全面提升,41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中有31项创出历史最好水平。

去年五月份,齐鲁石化乙烯高附产品收率攀升到60.91%,创造了齐鲁石化历史的新纪录,在业内达到最优水平。然而在年初时,这个指标还在中石化系统内排名倒数第一。面对严峻形势,齐鲁石化从源头入手,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反复模拟试验,调整高附收率的原料比例,收到不错的效果,不仅指标上取得长足进步,也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齐鲁石化科技处蔡文军介绍,2012年,乙烯高附产品收率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装置的节能降耗方面,齐鲁石化积极开动脑筋,通过现场设备改造大幅降低物耗能耗,2012年公司节能6.3万吨标油,同比节约1.4万吨标油。

“别看是个小改造,每小时可以利用近20吨的凝结水,省下加热取暖水用的0.4吨蒸汽,每月节约达20万元。”炼油石热电车间副主任王庆刚跟我们算了一笔节能账。

作为齐鲁石化生产龙头的炼油厂,提高装置节能改造中的科技含量,在去年四季度,仅单纯的节能改造就有76项。

新产品带来效益新增点

面临着竞争激烈市场环境和化工产业链低迷的严峻考验,新产品开发成为支撑企业发展的“奇兵”,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手段。去年,齐鲁石化共生产新产品10万吨,同比增产1万吨。

齐鲁石化科技处郭玉初表示,去年公司科技部门先后组织四次新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调整动作,全面落实差异化发展战略,加快有竞争力的特色新产品开发与推广步伐,力争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生产一批,推广一批,进一步提高产品盈利能力。

面对当前社会严峻的环保形势,齐鲁石化瞄准市场,加大环保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仅带来社会效益,同时也给自己带来经济效益。

去年6月中旬,首列2000吨京标五汽油从齐鲁石化炼油厂驶出直供北京。这标志着齐鲁石化增加了京标五的三种新油品,由于硫含量低,齐鲁石化严把质量关,为新油品的生产提供优质的“口粮”;站在生产前沿的炼油厂则精心组织油品调和,把每一步的硫含量都压减到最低,为最后产品的质量打下好基础;负责运送产品的销运部紧盯京标五汽油罐车的洗车过程,对罐体取样进行严格的分析,确保新油品出厂一次达标。

2012年底,齐鲁石化成功开发了新的环保绿色产品———车用尿素箱滚塑专用料。尿素箱是柴油动力车上转化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用于降低柴油燃烧后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的排放量,中国没有用于生产尿素箱的专用料,完全依赖进口。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对于尿素箱专用料的需求量水涨船高。齐鲁石化瞄准巨大的市场创效潜力,研发了尿素箱专用树脂。经国家专业机构检测,其性能优异,第一时间抢夺了市场先机。

化工部分则瞄准市场效益相对较好的新产品,加大研发生产力度,2012年年底,塑料厂与一家外资企业合作开发出高压聚乙烯涂覆专用料新产品,此产品市场售价比普通高压聚乙烯高出1500元/吨,将成为促进企业创效的又一“宝贝”。

据统计,该公司去年共开发11种新产品,成为效益增长的新手段。

专利数量多,发明人数多

齐鲁石化科技处负责专利申请的工程师梁颖杰介绍说,专利能够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独占市场,扩大生产量,以此换取最高的利益。一个企业若拥有多个专利是企业强大实力的体现,是一种无形资产。

在专利申请方面,齐鲁石化三年来呈现年年走高的趋势。2010年申请47件,2011年申请72件,包括2件国外专利。2012年,齐鲁石化加大专利申请力度,专利申请量大幅提高。全年共申请119件国内专利、4件国外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经过审核,认为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申请达到32项。

齐鲁石化加大科技培训,积极培养新鲜的科技人才储备力量,去年年底,在公司青工创新点子成果大赛上,30项以青工为主提出的创新点子发布。这些涉及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工具研制等内容的创新成果,展示出了青年在创新创效中的活力与智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