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沉淀走春秋
来源:中国企业报
十年沉淀走春秋
(上接G01版)
中国经济绝对的资深主力
如今,一批大项目投建领军翘楚,一系列上市公司活力四射。
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迷茫走向坚定,从落后走向超越……经过10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已然成为中国经济资深主力。
事实上,国有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常常普遍存在于能源、交通、通讯、航空航天等公用事业及基础设施事关国家经济命脉领域,是就业、纳税及市场资本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保证人民群众利益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国企改革发展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本的竞争,是市场的竞争。
如此竞争,更要求国有企业增强活力,最基本的要求是优化配置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遵循企业发展的规律,构造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这需要营造良好的竞争条件,需要依托完善的要素市场,使生产要素流转顺畅,实现成为大企业时代所需的种种要素。
而10年间,类似于“国企妖魔化”、“国进民退”的言论也不绝于耳,事实上,唱衰也好,唱兴也罢。
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正处在一个众多资源尚未充分市场化的状态。
有人质疑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目前的经营效益,主要是依靠获取免费的国有划拨用地而降低的成本所致。
这种观点由此衍生,如果把土地成本算进去,则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会大打折扣,甚至是负数。显然,持该观点的人是对改革以来在国家土地管理体制与政策上所发生的变化不了解。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更是直接说出了国有企业的重担,“企业兴国、企业强国,国有企业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王勇说,多年来,国有企业是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是从计划经济时代不断深化改革发展而走过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国有企业既要按照所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去行事,又要承担很多本来应该由社会承担的责任。
面朝改革,春暖花开。正如李保民所说,“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仍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仍是中国特色体制改革攻坚的一个突破口。”
国家发改委国有资产研究中心主任高梁认为,“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必须要依靠深化改革来推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永不停步
10年,在中国经济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国有企业、中华民族的命运,乃至重塑了全球资源配置格局。
国有企业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国企要参与市场竞争和思考战略高端配置。国企参与全球竞争,在军工、国防方面事实上已经脱离了企业层面,代表的就是中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如今,中国国有企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该如何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以实现国企改革发展中的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面临的竞争早已突破一个国家的范围成为国际竞争,如何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看待分析国企改革问题?在新的一年中,针对“世界一流”这一目标,该如何重塑国企改革发展的思路?该如何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发展的步伐?
而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有企业在公司治理、集团管控、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等与世界一流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做优做强,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等等,关注国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国有企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当前十分现实的选择。
或许,未来20年的中国,一定会涌现一批世界一流的企业,他们具有全球视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受人尊敬,基业长青。
新的开局,新的起点,新的高度。
“国有企业的未来,既不能走西方自由市场道路,也不能走计划经济老路,而是既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又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才能把国有企业做得更好。”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徐永年针对深化国企改革提出了他的建议,“实际上,国企改革仍然有很大空间。首先是进一步的企业化;其次,需要给国企设定一个边界;国企要保持开放性;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必须‘国有化’。”
李保民认为今后的国企改革,围绕着“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围绕着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点突破;二是结构调整;三是创新发展;四是管理提升。
李保民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破。这方面,当前需要做的,是将合理的宏观顶层设计与积极的微观企业变革相结合,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造就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打造良好的市场体系。”
车轮不息,改革在途。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纪录片总导演李洋认为,“国企发展本就是一场‘进行时’的改革,而改革将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