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1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1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3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年沉淀走春秋

辉煌十年系列报道之二·国企改革篇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万斯琴

辉煌十年系列报道之二·国企改革篇十年沉淀走春秋

从2003年至今,国资委成立10年,国企改革也已走过10年。

10年沉淀,国资委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兼容并举,共同发展。全流通改革、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产权多元化改革……改革,为国有企业发展注入生命活力。

改革硕果累累。从2002年至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由8.53万亿元增加到39.2万亿元,年均增长18.5%;实现利润由3786.3亿元增加到2.58万亿元,年均增长23.8%;上缴税金由6960.4亿元增加到3.45万亿元,年均增长19.5%。

从2002年至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营业收入由3.36万亿元增加到2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由1622.3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上缴税金由2926.8亿元增加到1.9万亿元。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说,“国有企业改革将根据十八大报告的要求,不断调整,向经济安全和民生上集中,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更加市场化,不断增加活力、影响力。”

可见,未来几年,将是国企改革生机勃发之年,更是改革永不停步之年。

摸索出“原创”的改革经验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也是国企最大的红利。实践证明,有企业制度的改革,才有国企巨大红利的释放。深化国企改革,就是让国企创造改革红利。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做强做优、世界一流都需要国企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来完善。”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民说。

中国国有企业在改革的道路上摸索出了“原创”的经验。

然而,国有企业改革作为国民经济微观主体的改造是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

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可供参照的国际标准来指导各国政府对其行使国有企业所有权的状况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善。

正如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所说,“在并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国的国企改革发展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取得了巨大成就。”

事实上,国有企业能否健康、科学地发展,关系到能否全面推进中国经济系统建设的成败。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三分开”、“三统一”、“三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突破了长期以来束缚国有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003年国资委成立以来,国企改革进入了由出资人推动的新阶段,体制机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国有企业的活力。

10年间的发展,国有企业在体制上与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活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

虽然,每一项改革实践都会受到国内外市场以及舆论的关注。虽然,央企十年发展之路曲折,但央企同时也获得了真正地成长,尤其是在国民经济中经济脊梁的作用愈发显得无可替代。

这些年,一大批中央企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实际,不断推进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首先,造就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有企业从2003年的12家,上升到2012年的54家,其中中央企业从2003年的6家,上升到2012年的43家。

同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推进,央企股份制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实现产权多元化。到“十一五”末,央企中公司制企业所占比重已达70%,一批大型国企先后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

此外,中央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大幅提升。中央企业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4G标准等方面和领域已经接近或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截止到2011年底,中央企业累计拥有有效专利14万多项,其中有效发明专利占总量的28.3%。

目前,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结构布局初步完成。在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主要分布在21个大的板块或行业,经过10年,85%的国有资产集中在了8大行业。(下转G03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