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5版:问政政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5版            问政政改
 

2013年3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文化部:传统媒体将迎投资机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范思绮

大文化部:传统媒体将迎投资机会

作为大部制改革“重中之重”的文化系统改革,大文化部成为改革排头兵的揣测从未间断。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即将启动,文化系统能否最先获益?

“文化部的大部制改革,可能会对中小型的文化企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这种冲击可以慢慢‘消化’。市场竞争可以使‘半死不活’的企业焕发生机。”3月1日,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孙凤仪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文化企业生存艰辛

孙凤仪表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突出、效果明显,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在近年来也取得显著成绩,但与之相比仍呈现出“不匹配”的状态。

北京国艺资文化传媒发展中心董事长习瑞,在文化创意行业“摸爬滚打”已有四五个年头,其中的艰辛、体味良多。“文化改革喊了这么多年,但事实上,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还是不够,品牌也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文化创意的思想还不够开放,不够新颖;另一方面就是体制和政策上的限制。”习瑞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有时候,一个文化创意项目的审批,往往会遭到多方的质疑和拒绝,企业生存十分艰辛。

“十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文化领域至今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科学、不统一、不规范、不合理的痼疾。”文化学者徐世丕认为,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力度和成就相比,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力度严重滞后,很大程度上是多头治理、资源分散的影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速度、发展水准、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却仍然与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未来的国家发展目标不相匹配。

“文化回归大部制,是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和标志。”徐世丕回顾中国文化体制改革30年的历程,认为“大部制是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和进一步解放文化艺术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大部制利好传媒产业整合

文化体制改革十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2004年至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平均增长23.35%,2011年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3479亿元,占GDP的2.85%。

北京国力基柱企业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常建功认为,文化领域的大部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实行大部制改革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文化内容的完整性,并杜绝管理上的“真空”地带。文化大部制的实行,使文化企业和产业的内涵自然扩大,他们的经营范围自然扩大,更有利于文化企业间的有机互补、强强联合,用于中国文化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对此,证券分析人士表示,成立“大文化部”后,文化传媒产业的整合阻力将会减弱。而拥有资金和融资优势的传媒集团有望通过跨行业、跨媒体重组迅速做大,多元化经营的大传媒集团有望诞生。业内人士强调,大文化部组建也将带来制度红利,在大部制改革以及板块轮动预期下,传统媒体将迎来整体投资机会。

全国两会之前,关于“成立大文化部”的猜想接连不断。大文化部的设想能否实现?全国两会之后能够立见大文化部的身影?

徐世丕坦言,国家文化管理领域的大部制改革是一个重大系统工程,不可能脑袋一拍,说改就改,或者令旗一挥,一蹴而就,它也需要顶层设计、科学设计、充分论证、谨慎实施。“大文化部的改革与建立或许并没有网上传言般迅速,但是仍有理由相信,文化部的大部制改革即将适时进行并落实完成。”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