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7版:商业·管理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7版            商业·管理
 

2013年2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理创新中的中国企业家———专访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周净

管理创新中的中国企业家

在2013年度“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和“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评选活动启动前夕,《中国企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

记者: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5周年,您作为中国企业家的代表,如何理解企业家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王基铭:企业家是微观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组织者。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发展强大的动力,企业家应该说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之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得益于政策好、社会环境好、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之外,与广大企业家的努力和奋斗是分不开的。张瑞敏、鲁冠球、柳传志、任正非等知名企业家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企业家是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者。他们工作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对传统体制的弊端有着深切的感受,对改变企业落后面貌有着强烈的期盼,对不断创业创新有着高度的热情。他们率先冲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勇敢地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创造性破坏”,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当中有的倒下了,有的跌倒了又爬起来,有的乘风破浪,始终屹立在企业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身上体现的企业家精神都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企业家同时也是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开拓者。中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以来,中国企业已经越来越多地开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逆势增长,海外并购迅速增加。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2008年为407亿美元、2009年为433亿美元、2010年为590亿美元,2011年为601亿美元),涌现出了华为、海尔、吉利、中国中化等一批跨国公司。

记者:中国企业家普遍被认为是在模仿西方的运营和管理模式,您是否认为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做出了改变?

王基铭:中国企业家高度重视技术进步,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一些领先企业开始在自我积累的基础上,强化自主研发,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涌现了一系列值得学习和推广的经验。华为和中兴以全球市场为导向,攻克核心技术,自主建立产业链,实现了渐进性自主创新;海尔集团和中国船舶立足自主品牌,积极利用全球技术资源,走出了一条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集成创新之路;奇瑞和海信坚持整机产品自主设计和核心技术并重的创新模式,新产品开发不断取得突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应用原创和系统集成为主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大唐电信集团一直主导着全球TDD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标准制式的演进,主导了TD-LTE国际标准的制定;亨通集团投入6亿多元,经过近4年研发,成功突破了光线预制棒核心技术,确立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光棒领域的世界话语权。

中国企业家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探索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他们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自身实际,大胆创新,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企业成功之道。他们紧跟世界潮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企业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企业经营理念发生深刻变化,品牌、声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受到重视;企业组织形态日趋合理;企业职能管理在强化基础管理的同时,积极向供应链管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社会责任等领域拓展;企业管理信息化成效显著,宝钢、中国远洋、联想等一大批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联网技术,搭建大规模协同管理平台,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记者:中国企业还应该如何继续提高企业改革发展的领导管理能力?

王基铭:中国管理学的理论创新与学术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锐意改革、推陈创新的管理实践。管理学科的发展一方面引领指导着实践,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管理改革实践也验证、修正了管理学理论并为中国管理学科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海量的经验、数据与案例。企业家等管理实践者和管理学者一样,都是推动中国管理学不断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纵观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历程,在以往许多重要时刻,中国广大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于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展望未来,要深化企业改革,缔造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同样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开拓精神。在全新的竞争形势下,企业可持续发展并不断获得竞争优势,重要的是企业家要有战略眼光、全球视野,并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和实施挑战性的企业战略。中国广大企业家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投身于企业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产业报国为己任,敢于超越,敢于争先;要做好事,先做好人,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于律己的高尚品德和谦逊扎实的工作作风,做一名学习型企业家,提高对企业改革发展的领导管理能力。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