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践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践行
 

2013年2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能环保智慧在襄阳传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节能环保智慧在襄阳传承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未来勾画出一个天蓝、地绿、水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中国”。

对生态文明的追求,建设“美丽中国”,预示了新市场的开启,中国经济将由此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节能谷”在湖北襄阳的诞生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节能企业将集聚起来。“合作才能共赢。”中节盟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少宏这样说道。同时,它也在缔造着低碳产业园与节能环保产业相结合的典范。

落户襄阳“襄阳的产业建设发展优势明显,厚积薄发。”

对于“中国节能谷”落户襄阳的问题,作为“谷主”,王少宏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借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中节盟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集团投资新建的“中国节能谷·湖北(襄阳)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核(核心区),今年1月举行了启动仪式,“中国节能谷·北京工业大学———中节盟低碳能源研发中心”同时揭牌成立。王少宏透露,“在湖北襄阳的节能谷,今年10月份将有6家企业开工建设投产。”

早在1996年,王少宏就开始接触节能产业,直到13年后,他才决定“出手”。

2007年,王少宏承担了世界银行课题,主要目的是对中国节能市场的投资规模做出评估。在调查中,他发现,中国节能市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投资市场。但通过节能行业的统计,通过节能服务公司、节能装备商推动的节能投资不到1000亿元,这种投资的需求和供应严重脱节。

经过分析,王少宏发现,每个节能项目60%以上是通过装备完成的,节能装备是影响中国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节能设备的大规模产业化是中国节能事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作为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GEF(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投资咨询机构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主任,王少宏此前一直在为节能产业园寻找最佳落户地,北京的亦庄开发区也曾表示热烈欢迎,但最终未能成行。因为亦庄开发区是已经建成的“老”园区,无法改造成王少宏心里设想的、可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体现低成本的节能产业园。

襄阳,在经过多次考察后,王少宏把落脚点选在了这里。

自古襄阳就是兵家、商家必争之地,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今天的襄阳,更是生机勃勃,商机无限,各种优势日益凸显。

而最吸引王少宏的是园区从建设到生产的全过程都将遵循低碳的特色,以期推动节能产业发展,形成节能产业集群,为节能共性技术和通用设备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优势平台。

为此,王少宏请来国际著名公司对园区做发展规划方案,由中心对节能产业制定详细的产业规划,最终确立了七大产业集群和能源供应方案。

七大产业集群包括:单螺杆核心技术产业链、蓄热储能产业集群、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余热发电产业链、智能建筑节能产业集群、节能新材料产业集群、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产业集群。

实现产业集群的同时,王少宏还让同一地域企业“板块化”。也就是类似用“组团”的形式引进节能企业,他计划在园区内为台湾产业链企业划定区域。

以智慧为主

按照王少宏的设想,未来5年内,中节盟将在全国布局9个以“中国节能谷”为统一品牌的产业园和38个产业链,此外,还计划在欧洲布局几个产业园,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帮助中国节能环保行业增强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襄阳则是“中国节能谷”布局全球的关键一步。

每个项目的建设投资预期达100亿元。为了能把这一创新商业智慧落到实处,中节盟集团成立了八大研发中心,对研发中心的核心技术已投资成立了数家产业化实体企业。

据了解,定位为国家级节能装备制造、创新发展产业基地和低碳经济产业示范区的襄阳节能产业园,投资总额高达80亿元至100亿元人民币,计划3年引进节能装备企业50至60家,孵化节能高新技术企业30家,建成一个节能产业化中心、一个节能产品检测工程中心、一个国家级节能重点实验室,年工业产值达300亿元以上。

目前,资金来自于国家相关部委、世界银行等相关机构的支持、SEMC节能投资促进中心、中金盟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中金盟湖北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地方政府以及入园的企业等筹集投入。“节能减排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没有社会资源的支持,做大做强是不可能的。”王少宏如是说。

王少宏认为,“中节盟现象”值得更多的关注,“建设智慧型节能联盟”和“智慧型国家级节能产业示范园”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中节盟集团致力于集合节能产业领域内的专家团队,整合国内外节能技术和尖端节能产品、装备,以“融聚节能智慧,共创环保奇迹”为使命,借助集团在国内强大的资源运作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为各省市地方政府、耗能企业以及业内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技术和产品供应商提供资源对接、示范平台、实体产品、专业服务、金融运营等五大核心能力,以商业智慧构建节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推节能环保产业升级,帮助政府和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