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趋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趋势
 

2013年2月26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节能减排迎接挑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王树茂

节能减排迎接挑战

能源如同空气、水、土地一样,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据党的十八大拟定的我国的发展计划进行测算,我国的能源需求量将从2012年的36.2亿吨标煤上升到2020年的50亿吨标煤,差不多每年需要增加2亿吨标煤。

然而我国的能源资源难以承载如此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我国有13.5亿的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煤炭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2,石油只有1/10,天然气只有1/20,所以我国在发展的同时面临巨大的能源资源压力。如果我国人均能源消费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那么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应该是135亿吨标煤,而目前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是170亿吨标煤,这是难以想象的。巨大的能源消费,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来自大自然的警醒

今年1月,覆盖我国430万平方公里的雾霾天气,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严重警告!同时,以能源消耗为主因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正日益引起全世界的严重关注。全球气温上升,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现实和潜在的危害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与美国不相上下,正在与全世界一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共同努力。我国政府向全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对我国来说,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与能源息息相关的国家安全问题。目前我国的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56.6%,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70%左右。当前我国进口的石油,约80%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而正在抬头的国际右翼势力妄图围堵我国,我们能确保国际石油的安全供应吗?国家安全需要石油,石油供应又有赖于国家安全,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全民行动实干兴邦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面对与能源相关的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国家安全挑战,我国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节能减排。近30年来,我国历届党代会和人代会所形成的决议文件中,无一不涉及改变生产发展方式和节能减排战略。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基本实现了“十一五”的节能减排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十二五”目标。但正如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指出的,当前节能减排的形势十分严峻:“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还将严重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就需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付诸实际行动。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与七常委参观复兴之路时说:“空话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是我们拿出实际行动的时候了。

抓住关键贵在落实

节能减排工作似乎千头万绪,当前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呢?

一是落实责任的问题。不仅仅是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落实企业和各级公共机构的具体责任。首先要使得各单位的高层领导真正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应有的责任。要逐步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各单位、各级主要负责人,并监督执行。

二是要落实政策的能力建设问题。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发布的有关节能减排的政策文件已很多,当前的问题是执法能力不足,严重影响政策的落实。例如我国的相关政策已经发布多年,但是很多条款还是流于纸面形式,得不到落实,违反《节能法》的许多行为无人责问;许多文件的设想非常好,要求也似乎很全面,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问题重重;许多政策已有明确规定,但是没有实施细则,实际无法执行。建议从中央和地方支持节能减排的财政支出中,增加有关执法能力建设的经费。

三是规范节能技术市场和节能服务市场的问题。目前可用的节能技术很多,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也较快,但是节能技术市场和节能服务市场还比较混乱,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企业在选用节能减排技术和节能服务公司时经常是疑虑重重,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应该组织力量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或者制订具体的鼓励能源咨询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

四是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融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节能减排项目融资更难。由于节能减排项目的特点,一般不形成可用于金融信贷保证的抵押资产,再加上人们对节能项目投资回报过高要求的偏向,项目融资经常是障碍重重。为克服此障碍,建议国家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以金融创新的精神设计出适合节能减排项目融资的金融品种,国家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为这些金融品种的开发和实施提供适当风险补偿。这样做要比单纯的发放节能奖励更有效。

我们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威胁。当前我国在发展的同时面临巨大挑战。在挑战面前,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团结一致,少一点空谈,多一点行动;少一点争吵,多一点合作;少一点作秀,多一点实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

(作者系中节盟节能环保产业投资集团首席节能顾问、我国资深节能专家,曾任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节能研究室主任,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