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迎来春天?专家表示:奢侈品的价值必须用心和情感体验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奢侈品迎来春天?专家表示:奢侈品的价值必须用心和情感体验
2月1日,张女士晚8点半左右来到翠微奢侈品牌店,30分钟后挑走了此店唯一一款价格为2万元的女包。25岁的店员南希对记者说,临近春节,中国的各大奢侈品店跟铁路春运一样迎来“消费高峰”。
年轻人成为
奢侈品消费主力
2月4日,北京星光天地商场,与香奈儿品牌相邻的中国奢侈品店里,一对母女一直在争执。价格同为1万元的商品,女儿希望购买一个哪怕是小小的钱包,也要欧洲大品牌;而母亲为喜庆,希望孩子选择一件中国手工丝绣服装。
这位母亲说,她不喜欢孩子跟风消费,希望购买的每一个商品都可以“保值”。而自称“购手”的80后女儿消费观点是“只买自己喜欢的”,反对父母所说的“全球经济疲软与富豪资产缩水后,中国80后、90后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商家眼中的傻子。我们虽然年轻,但已完全做好消费奢侈品的准备。”
2011年11月全球最大的独立公关公司之一罗德公共关系顾问有限公司与亚洲地区著名奢侈品市场调研公司信天翁联业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联手推出《2011—2012年中国奢华品报告》,首次将目光投向中国80后群体,揭示其独特的奢侈品消费观,并对未来中国奢侈品消费趋势做出预测和建议。
除了为国际公认的豪华游艇、私人飞机等奢侈品外,50%的家庭是可以消费高档服装和珠宝首饰的。针对1057名参与者的访问结果显示,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奢侈品消费群呈现五大特点:更乐观,更自我,更崇尚主流品牌,更数字,更追求购买价值。更令人惊奇的是,92%的内地受访者表示,“即便面对通货膨胀及经济前景不确定等压力,未来一年他们在奢侈品上的支出将不逊于前一年,甚至会超过。”
专家认为,对于年轻的消费者来说,购买奢侈品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自我”的诱因,特别是当他们要寻求某种自我奖励的时候,很在意店内体验。“面子”观念变为“彰显身份、地位”。
荷兰Feadship公司自从为乔布斯制造78米长超级游艇后,一直盯着中国市场。但是其老板担心“中国市场是未来的增长点,但和日本一样,中国也缺乏游艇文化的传统”。
“疯狂购买奢侈品”
背后是“面子”
王府井东方新天地里的一幕至今让销售员小麦难忘:2007年年底的一天晚上,一位漂亮女士推门就喊,“小姐,给我拿一套跟电视台女主持人一模一样的围巾和大衣,我要穿着它跟小三去战斗。”这让小麦哭笑不得。实际上,小麦告诉记者,直到今天,还有消费者表示,“就要北京台春晚女导演穿的那件大衣和围巾。”
中国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旅游客在西方人眼里“最不文明”。其中一项指标就是“疯狂购买奢侈品”。这点,很多经常出国从事考察活动的企业家都深有体会。
2月2日的北京王府饭店,征得同意后记者与消费者郭先生做了5分钟交流。郭先生表示:大连也开了奢侈品店,但还是愿意到欧洲专店直接购买。差别就在于每购买一件有需求的奢侈品时,都可以与服务员探讨其创意理念以及独特品位,可以感受、接受到奢侈品品牌文化的点滴传播。而不是单纯地把手里的钱大把大把地花出去。
在美国工作过7年的郭先生至今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接到奢侈品公司专门为会员邮递的杂志后写出心得。“那是对奢侈品品牌文化的尊敬和感动。没有感动就没有传播。每次我看到奢侈品牌的情感广告,都会勾起自己对购买过的每一件商品的美好回忆”。
专家表示:奢侈品的价值必须用心和情感体验。中国大部分消费者是消费“面子”,而不是通过长时间对品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后做出的投资。或许,正是中国消费者冲动型消费,给国际奢侈品商带来了文化上的尴尬与压力。
2月4日,LVMH集团CEO宣布:“为维护尊贵的品牌形象将调整发展策略,LouisVuitton放缓开店节奏,转而扩充现有店面和提升客户体验。”为避免过于大众化,LV将不会在更多中国二、三线城市开新店。尽管LV品牌年销售70亿多欧元,为LVMH集团贡献了一半以上的营业利润。
这实质上是奢侈品商家不情愿在“不差钱的中国”丢失百年来坚守的“奢侈品格和文化”。也提示中国的消费者,奢侈品更像艺术品,不但要有物质能力,还需要有尊重艺术的情怀以及鉴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