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6版:百业生态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6版            百业生态
 

2013年2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融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宏皓: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金融创新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民以食为天”,农业对于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年全国经济有一个大背景就是要稳增长,在稳增长这个大背景下提出稳三农,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为此,

《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著名财经评论员宏皓,就如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进行了探讨。

《中国企业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是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了,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聚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为什么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宏皓:现代农业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只有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中国13亿人的粮食安全、农产品的供给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另外,即使是将来我国城镇化能够提高到60%—70%,仍然有4—5亿人要生活在农村,农村未来显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支柱。没有稳定的农业作为基础来提供原料、提供劳动力,也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就没有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增长,就没有农民的小康和中国的全面小康。2006年的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中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户每户经营9.1亩耕地,每个农民只经营5.2亩地。这样一个小规模的农业,净收入很低。这样的收入没有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办法能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从这个角度讲,扩大农业的规模,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在哪里?

宏皓: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具体内涵就是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四个化”: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它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衔接等不同环节的各种创新,如种植养殖大户、专业户、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再如“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市场”等经营形式。可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国企业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地方政府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宏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个产业体系不是“胡萝卜、大葱”的产业体系,而是集约的、生态的、绿色的、低碳的新产业体系。这就需要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经营中的宏观调控、指导协调作用。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成立相关产业基金,引导资本投入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建设;强调市场化的作用,也注重把自由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更加重视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这样一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营造一个社会化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二是解决了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资金问题。三是通过行政干预,加强了农业产业化规划,从而在产业化经营中避免盲目性生产。

《中国企业报》:您说过“推进农村产业经营是积极探索内涵式城镇化道路”,该如何理解?

宏皓:中国的城镇化不能向欧美看齐,只有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特点与态势和西方的根本不同,才能谈城镇化问题和中国未来的发展问题。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农业产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

《中国企业报》:应该如何解决农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宏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中国“90后”的新生代农民再也不会采用现在的种田方式,未来的地谁种?如何种?种地的生活质量是不是和城里人的生活质量一样有所提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好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当今的中国还保留一家几亩地的生产方式,很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改革?土地流转如何与城镇化的发展相配合?未来中国土地的流转必须建立在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上,而城镇化的发展必须要每个城镇都有产业,只有建立在每个城镇都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上,大量农民才能转变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就可以把土地集中租赁出去,农民就有了工资和土地的租金,就能在城镇生活了。于是土地就能集中起来进行机械化种植,农业的生产率就会大幅提高,这样“90后”农民的前途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农业转型升级及城镇化的发展就会成功。

但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每个城镇要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每个城镇不同的产业要建立产业基金,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可是,我国现在没有金融专家指导下的大规模的产业基金进行专业化运作来投向农业,因此无法形成专业化管理下的产业集群。如今,当务之急是加快金融对内开放,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大国最核心的问题———农业转型升级。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