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9版:城乡之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9版            城乡之变
 

2013年2月1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厉以宁:城镇化的细节难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厉以宁:城镇化的细节难点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提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已耳熟能详,城镇化的逐步推进,既需要鸿篇巨制的构想,亦需要解决细节和难点,这关乎城镇化的品质和老百姓的生存幸福感。《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高龄却依旧目光矍铄的厉老,感觉到他是一个“心里有百姓”,能够换位思考、切身站在“城镇化受众群体”的角度和立场上来踏踏实实解决问题的学者。他的访谈生动、诙谐,仿佛自己也是刚刚从农民蜕变为市民“城镇化大军”中的一员,他关心的除了“道路”这样的大命题还具体操心到“天天想吃鸡蛋怎么办”这样琐碎又温情的小细节。

《中国企业报》:您认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该如何走?

厉以宁:我有我的观点,就是“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现在,中国城镇化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中国学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使其大量人口都集中到城区中来,生活质量肯定下降,而且也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城市里要找那么多就业岗位,短期内不能实现。

如果像西欧国家那样,85%以上的城镇人口,或者像美国那样90%多的(城镇人口),中国简直受不了。中国没那么大空间。所以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即老城区+新城区+新社区。

第一,老城区是历史上形成的。让改造的工业企业向外搬,以免造成进一步的污染,使环境清洁;对棚户区进行改造,变成商业区、服务区。这样,老城区变为适合居民居住的城区,同时老城区仍在这里。

第二,为使工业得到发展,在老城区的周围,或者在某些镇的周围形成新城区,使新的工业企业进入新城区。另发展一定的文化设施、教育设施、服务设施,这样新城区便有了价值,人们不一定住到老城区里,新城区便建起来了。

第三,新社区。新社区现在还都叫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吸引农民的钱,更重要的是它要向着城镇化的路走。建设新社区有四个要求:第一个,不仅是单纯盖楼的问题,要园林化,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要公共服务到位,还要社会保障一体化。这样的话,就渐渐成立了社区组织了,村的机构就不要了,成为社区组织叫新社区。新社区一开头可能叫农民新社区,最后农民俩字要取消的。因为城乡社会保障都一体化了,户口制度将来由二元变为一元,那叫新社区就行了。就业问题就能解决,可以有务农的,也可以有养殖的,都行。所以呢,不要只用职业来划分,只要把身份取消,大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就行了。

《中国企业报》:农业人口转为市民目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厉以宁:在一些地方调查后,我们发现存在三个困难,第一个困难是就业难以解决。如果种地的话,地很远,一般采取土地流转的方法,在城市里创办小微企业,或者全村的人搞一个行业,例如全镇的搞物流,这都可以。围绕这个安排就业岗位。第二个需要安排的就是一定要公共服务到位。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初中、一直到更高一点的学校要设立,医院、卫生所还加上其他的设施要设立,所以公共服务到位要解决好,光住楼有什么意思啊?第三个难点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我到有些地方去考察,住的好是好啊但没有电梯,天天要爬楼,四层楼,我年纪大了腿走不动了怎么办?还不能养鸡,家里小孩天天要吃鸡蛋怎么办?也不能养猪,只能养宠物,我要宠物干吗?!狗是看门用的嘛!所以说,生活不习惯。过去在农村呢,邻居相互串门,现在周围搬来的人都不认得,这些都是问题。年轻一代还适应,老年一代就不适应。只要你生活质量改了生活方便了,煤气、自来水、电灯、电话等什么都有,出门小汽车亲戚朋友家都有,所以这是个习惯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