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表示,不仅是抽贷给企业带来压力,利率上浮、以承兑汇票替代现金、高比例的存款保证多以及各种中间费用、公关费用等,也让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银行贷款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1月新增信贷超预期,但并未向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专家指出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1月新增信贷超预期,但并未向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专家指出银行贷款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申银万国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四大行(工农中建)1月前20天新增信贷3400亿元,较2012年12月的1200亿元增长接近两倍,也超过2012年1月四大行全月的3170亿元新增信贷。多家机构预测,1月份的新增信贷规模将出现井喷,在9800亿元至1万亿之间,同比、环比皆大幅上涨。
专家指出,在整个宏观经济环境仍处于相对偏紧、市场相对低迷、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一个月近万亿的新增贷款投放量超出市场预期。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来说,信贷结构得不到改善、实体经济得不到信贷资金有力支持的情况下,信贷规模越大、资金投放得越多,反而会因为流动性的增加、通胀预期的增强,让实体经济举步维艰。
1月新增信贷超预期,银行抽贷现象越发严重
据了解,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计划新增信贷分别约为9000亿元、7000亿元、5000亿元和8400亿元,总计近3万亿元,同比增速为10%到12%,略快于去年。
业内人士透露,工行今年新增贷款额度在9000亿元左右,较去年的8600亿元增长4%左右,稳定而庞大的存款令其信贷投放相对从容。央行核准建行2013年的信贷规模在8400亿元左右,信贷增速约为11.2%。农行今年信贷额度大约为7000亿元,较去年增长约8%。而中国银行信贷始终维持在每年6000亿元左右。中行人士透露,2013年的信贷规模会低于5000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在今年一系列监管新规实施、资本金压力与风险拨备压力逐步增加的背景下,包括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内,信贷额度只会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新增信贷4543亿元,同比下降29.07%,环比下降13.12%。2012年1月份新增信贷7381亿元,同比下降29.03%,环比上涨15.24%。2013年1月新增信贷规模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都将呈现大幅上涨态势。
不过,有业内人士指出,从今年1月份信贷资金投放情况来看,新增的贷款资金,并没有能够向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倾斜。相反,银行抽贷现象却越来越严重。
业内人士表示,不仅是抽贷给企业带来压力,利率上浮、以承兑汇票替代现金、高比例的存款保证多以及各种中间费用、公关费用等,也让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警惕通胀趋势,专家建议优化信贷结构
“市场对信贷资金需求及信贷资金投放的结构比信贷资金投放规模以及增长速度更为重要。”工行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透露。如果信贷资金投放只满足于数量的扩张、规模的扩大,而不重视质量的提高、效率的提升。“信贷资金投放量会引发通胀,要警惕通胀带来的负面效应。”
“注入流动性引发的通胀将可能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慢性通胀。在这种情况下,充裕的流动性引领经济从低谷走出,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生产恢复,失业率下降,资产价格上涨,虽然通胀率会缓慢上升,但实体经济也会逐渐复苏;另一种情况是,毫无节制的注入流动性不但没有解救实体经济,反而引发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形成滞胀。”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对待通胀趋势,专家指出,信贷投放要优化结构、均匀合理,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平衡。
而央行发布2012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2.99万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增加8.2万亿元。贷款投向呈现以下特点:企业贷款增速放缓,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快于各项贷款,年末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和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减缓;“三农”贷款增速回落;其中,房地产贷款增速回升,其中个人购房贷款、地产开发和住户贷款增速回升。
据了解,央行将2013年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后,信贷投向仍为“定向宽松”。央行将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三农”、小微企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的信贷支持;继续完善民生金融,努力支持就业、扶贫、助学等民生工程。
农行人士则表示,2012年信贷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短期贷款需求比中长期强,东部沿海需求明显弱于中西部。相信2013年信贷需求仍会延续“西强东弱”,农行将继续加大中西部投放占比。在行业方面,农行将继续对21个行业进行限额管理,包括房地产业、“两高一剩”行业、光伏产业、造船业等。
对此,银监会要求银行业机构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确保信贷资金有序流入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将督促银行业机构自觉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计划,完善优化信贷结构的体制机制,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规范贷款资金使用,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