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论衡
 

2013年2月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源“全领域”走出去是件好事情———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蒋皓

能源“全领域”走出去是件好事情

张国宝

他是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在外国能源部长的眼中,他是值得钦敬的谈判对手。他处事稳健、体察民意,以敢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著称。对于任职期间的中国能源状况,他直言不讳:“任期内最大的遗憾就是电力结构调整还是缓慢,现在火电比重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还是太高了!”

他就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国宝,在201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他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说,“能源从最初的油气走出去,到现在的全领域包括传统的油气,包括电、煤甚至于核电走出去,我认为都是一件好事情。”

《中国企业报》:您是否赞成能源企业走出去?

张国宝:我认为能源从我们最初的油气走出去到“全领域”———不光是油气,包括电、煤甚至核电也在考虑走出去,这是件好事情。国家电网等公司的基础力量是很强的,也有一定的财力,应当鼓励他们走出去。但有人顾虑把钱投到外面去可能会影响国内的电网投资,不太赞成走出去。20年前他们对于油气走出去也是这么说的,当时在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投资就有人反对。

现在时代进步了,国家电网等公司在国内承担了很重要的责任,也有能力走出去,顺便把我们的优势带出去,而且能取得比较好的经济回报,为什么不让他们走出去呢!讲到钱的问题,国家为什么不采取措施?我们有三万亿的外汇储备,为什么不能拿出一点来让他们去投、去管呢?说到底,还是我们自身的问题。

《中国企业报》:您觉得,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能源企业的垄断?

张国宝:当时的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国家希望国网等公司鉴于它的垄断地位做好主业,不要搞辅业,辅业要分离出去。否则,即使这些公司说“我做的非常公正”,人家也会说你不公正。电力改革就是要求不要去做这些非主业,而是通过市场公平竞争。但国网的思路就是“我需要”,因为需要变压器、开关等,就自己办个工厂。根据改革的精神,我是不同意这么做的。

《中国企业报》:能否谈谈两年前的广西试点提案?

张国宝:我作为政协常委的第一年就提过一个提案,但价格管理部门不同意。他们讲了四条理由,其中有一条理由是“水电的质量不好”,我一条条都驳斥了。我说,尽管水电有你们所说的那些问题,但也有优点。过去我们按水电建设成本定价的方式压得太低,应该适当提高,也体现对环保的重视。他们开始不同意,但最后达成了一个协议,就是从广西试点开始。我也让步了,中国什么事情都要从试点开始嘛!广西有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按照这个精神,价格部门给政协回复了,还问我对他们的回复是否满意。我回答“很满意”,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为什么没有执行呢?当时文都发了,就是对这个提案的一个正式答复。等文发了之后又说广西不同意,因为怕拉高广西的电价。

《中国企业报》:电力体制改革启动已经过去了10年,作为过来人、亲历者,您有什么样的感想?

张国宝:当时对电力体制改革比较有共识的首先是政企分开,把政府的职能从原来的国家电力公司里面剥离出来放到政府部门里面去;第二个是改革的模式,大家比较统一的看法就是厂网分开。发电企业和电网输配业务在改革之前均属于国家电力公司,把原来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发电企业剥离出来,不再垄断,不再由一家公司办电,而是允许多家办电,多种所有制办电,引入竞争机制。

多家办电实际上是两个步骤:一个步骤是把原来国家电力公司所属的发电企业剥离出来,但不是一家发电企业,而是组成了5家发电企业。5家可以相互竞争,根据你的服务,根据你其他方面的能力来进行竞争。另一个重大的步骤是,原来国家电力公司范围以外的发电企业也允许参与竞争,就是多种所有制都允许参与到发电领域中来,包括外资以及中外合资、民营企业,也包括非电力部门的企业来办电。例如香港华润、台湾地区的台塑,煤炭行业的神华、同煤集团,民营的协鑫、珠江,地方投资主体的河北建投、江苏国信等都办了一些电厂。估计现在发电企业上百家都不止,而原属于国家电力公司的五大发电公司所占发电容量的比例连一半都不到,这标志着多种所有制都允许参与到发电领域中来,形成了多家办电的竞争格局。

电力改革过程中,曾遇到不少难题,难题之一便是电网怎么办。由于在电网问题上争议很大,电力体制改革几乎搞不下去。为什么后来变成了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是由于当时已有从天生桥向广东送电,有了从西南部往广东送电的雏形。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实际上已经开展了一系列西电东送工作,在此基础上,已形成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联网的雏形。所以说,后来形成的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是各种意见,包括高层领导意见协调统一的结果,也是根据当时中国电网的状况作出的决定。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