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一向与工业化同步,越是现代化的城市越早承担污染的后果,各地雾霾天气的出现,既是对现代生产触碰自然底线的警告、对GDP至上思路的反驳,也是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城市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检验。
雾霾治理遭遇区域协调难题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闵云霄
雾霾治理遭遇区域协调难题
1月28日,雾霾天气再次侵袭北京,并将持续数日。此前的1月12日,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连续两天冲击500,PM2.5最高达900,污染级别连续维持在严重污染的水平。国家环保部紧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继续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控制基础上,突出抓好工业烟粉尘、施工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这意味着,空气污染治理更多先拿企业开刀。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介绍说,在极重污染日,施工工地停止土方施工,冶金、建材、化工行业的污染减排量上升到30%,在京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在重点排减企业中,此次共有58家企业实现停产,完全切断污染源。这部分企业主要涉及建材、冶金、化工等污染物排放相对较高的行业。同时,又有41家企业通过降低生产负荷,减少污染供需,提高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效率等方式,实现了30%以上的污染减排。在北京地区水泥行业中,强联水泥、平谷水泥二厂等均实现全部停产,北京水泥厂也暂停部分生产线。北京市水泥行业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任务。28家施工工地停止了土石方作业,北京现代1月13日停产一天,北京水泥厂停用1日水泥窑生产线。但“好景”并不太长。北京民间智囊机构“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中国企业报》说:“我们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污染排放量远远超出了最大生态容量。”中国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研究员也表示,根据监测数据就可以看出,北京北部延庆等地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越往南,污染越重,特别是到了河北的保定,污染就更严重。(下转第十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