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1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信贷呼唤合法“名分”

门槛低,问题频发,监管缺位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郭奎涛

门槛低,问题频发,监管缺位网络信贷呼唤合法“名分”

日前,一则声称鲁商贷涉嫌欺诈的帖子引起了P2P投资者的注意,发帖人声称鲁商贷负责人于光栋不仅此前问题重重,其办公地址、收录信息也都是近期才出现在网上的,甚至不惜高额成本鼓动投资者直接线下充值而非走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研究机构网贷之家负责人徐红伟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暴露出P2P网贷行业由于缺少明确的定性导致监管缺失、门槛过低,以至于鱼龙混杂而且可能被不法分子用于欺诈。专家认为,P2P网贷行业迫切需要法律监管。但是,目前只有上海市提出了“金融信息服务业”的定位,其它地方对于P2P网贷行业完全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政策和监管措施。

鲁商贷疑点重重

近日,网友“会飞的牛”在质疑鲁商贷的帖子中说,于光栋开设过信用卡理财、香港地下六合彩等其他网站,做咨询公司期间还被客户网络通缉过,鲁商贷的办公地址在短时期内被易主过很多公司,备案公司山东耀泽在百度的信息都是最近两个月收录的。

记者登录鲁商贷官方网站,这家上线刚刚一周的P2P网贷平台声称,是由济南耀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出资运营,总资本200万元。截至1月26日晚上,已经有了326个投资人和贷款人,累计放款39笔、共计总额431万元。

在鲁商贷官方网站刊登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记者发现,这份执照是济南耀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的,而非鲁商贷的,且“经营范围”为“压力容器、机械设备及配件、仪器仪表、建筑材料”等等,完全找不到有关P2P网贷、民间借贷甚至互联网的字样。

在网友提出质疑之后,鲁商贷工作人员“鲁商贷沙漠”回复声称,“鲁商贷作为新平台,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且贴出了从济南工商局打印的“公司登记基本情况”,试图佐证平台的合法身份,还留下了负责人的手机和QQ号码与投资者沟通。

然而,记者拨打手机号之后,对方一直无人接听。通过QQ与对方取得联系,系统却显示对方拒绝被添加。

门槛低,找个模板就能做

就在质疑鲁商贷的帖子上线的同一时间,另一个“举报一个假网站‘云贷网’”的帖子也引起了记者注意。

根据记者了解,发帖的是圈圈贷的工作人员,声称云贷网连logo都和圈圈贷一样,网站首页连圈圈贷的老总图片还挂在上面,网站介绍也是直接把圈圈贷的内容照搬了一下。不过,虽然该人士公布了截图以证明帖子所言不虚,但是云贷网已经更新数据弥补了这些漏洞。

还有投资者指出,鲁商贷也是用的贷齐乐的模板,虽然找过其它的模板公司,据说担心跑路,其它模板公司没有接单。根据网友提供的照片显示,早期的鲁商贷平台也留存着模板上很多其它平台的信息。

业内人士指出,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因为P2P网贷平台门槛太低了。“什么样的公司都能做,个人也可以做,根本不需要任何审批,就跟建一个普通的网站差不多。”徐红伟透露,在资金成本方面,基本上20万元左右就能成立个公司。根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成立的P2P平台多达上百家。

记者加入一个P2P网贷投资者的QQ群,一段时间以来,每天都会收到很多平台发来的营销邮件,其中不乏一些刚刚上线的新平台。

缺乏合理定位导致监管缺失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易观国际提供的资料,这些新型的民间借贷模式意味着P2P业务已经类似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功能,但是这类网站只受工商局监督。

徐红伟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政策对P2P网贷的定性存在空白,没有定性自然就无法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制度。“全国只有上海地方对P2P网贷行业的性质做了明确定位,叫做‘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并且对于这类行业的经营范围做出了界定”。

中国最早的P2P平台拍拍贷CEO张俊告诉记者,因为含有一个比较敏感的“贷”字,拍拍贷成立初期公司名称为某某科技公司,2012年1月开始,上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先后两次前来调研,最终给予“金融信息服务公司”的定位,拍拍贷也由原来的科技公司改为现在的拍拍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业论坛上,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吴俊表示,在上海创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金融信息服务业也是促进传统金融服务业转变的重要力量。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业中的网络信贷、移动支付等新业态迅速集聚成长。例如,2012年,汇付天下交易规模已经超过6000亿元。

一位P2P网贷平台研究人士认为,未来政策可以参照支付企业一样采取发放牌照的方式,将P2P网贷纳入监管范围。记者还从首届电子支付发展研讨会上获悉,截至2013年初,已有223家支付企业相继获得支付业务许可,整个支付行业的体系日趋完善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