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3年1月29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造业企业信心上升

煤炭、电力市场需求回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煤炭、电力市场需求回暖制造业企业信心上升

2013年电煤谈判落下帷幕。据了解,合同煤初步汇总量已高达18.7亿吨,较去年的12亿吨猛增了55.8%,其中,除五大电力集团与神华、中煤、伊泰、大同外,其它合同价格都已敲定,比去年重点合同煤价上涨3%到5%。

专家指出,合同煤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放开煤炭定价的政策变化、市场预期和用煤的刚性需求相关。作为煤炭的主要下游,发电量和钢铁产量2013年上半年增速加快是大概率事件,煤炭刚性需求有望回暖。但是目前国内煤炭供过于求的状况难以短期解决,会对煤机市场规模扩大形成阻力。

煤价近期“稳中有升”

2013年是电煤价格并轨取消的第一年,在运力配置框架取消的情况下,对未来价格走势判断的不确定性以及煤炭库存量高位运行的现实情况,使得电企和煤企都有着增加合同签约的诉求。

“今年铁路运力的市场化为电企提供了一定信心,电力企业今年的签订量有较大增长。”金银岛分析师戴兵指出。内部人士认为,下游企业需求提升也是合同煤汇总量猛增的一个因素。

国家电监会数据显示,全国日用电量数据同比增幅自2012年9月以来已经显著回升至两位数,用电量反弹渐渐融化了火电厂煤炭库存,或是为了稳定原料供应,2013年电企长协合同签订较为顺利。

煤炭价格与经济增长周期息息相关。2012年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国内外煤炭需求严重不足,煤炭供大于求,煤价一路下跌。秦皇岛煤炭网分析师安志远认为,鉴于大型煤企和电企都会以中长期合同保证煤炭供应,预计近期煤价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但随着宏观经济的回暖以及下游用电量增长,煤炭价格整体仍会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下游用电需求逐渐回暖

据了解,我国煤炭主要用于国内火力发电和炼钢,其中工业生产中的煤炭消费一直在总煤炭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常年保持在94%以上。发电和炼焦是工业用煤的最主要用途,分别占工业用煤的50%和15%。自2012年9月份以来,随着宏观经济整体企稳回升,发电量和钢材产量两项数据均出现好转。

“随着政府稳增长政策的逐渐发力、新型城镇化和铁路基建项目的逐步落实,开春后投资将转入施工旺季,经济拉升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年初随着财政存款和银行信贷的投放,资金面会出现季节性好转,2013年上半年电力和钢铁产量增速将进一步提升,煤炭市场刚性需求有望回暖。”工信部副研究员吴维海表示。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钢铁市场出现回暖”。某大型钢铁企业内部人士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炼钢这一部分用电大户是精炼车间。如果精炼车间用到RH炉设备,用电量就非常大(相对而言)。预计今年用电量应该比去年大。”据了解,焦炭90%以上被用于生产钢铁,且是生产钢铁的必要原材料,因此,焦炭产量与钢铁产量有直接关系。2012年9月份以来,钢铁产量和焦炭产量均呈现出触底回升的态势。

“国内投资的支持、出口的增长将拉动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增速环比提升;金属的需求进入旺季;市场的信心在逐步增加,这有利于去库存周期的结束。”山东某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负责人指出,有色金属有回暖气息。

不过,吴维海也指出,一般来说,用电多,产能大,企业的生产增加,表明市场好转,但也不排除结构性损耗的因素,具体要看实际的能耗结构变化和产量变化等指标。

制造业整体向好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分析认为,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时期,煤炭需求将有新的增长,2012年煤炭市场景气指数持续处于负值,12月份指数为-5.5,比11月回升19个基点,反映市场回暖。

专家预计,进入2013年以后,随着煤炭市场需求回暖,2013年制造业或将逐步走出低迷。国内实体经济需求疲弱状况会有很大改观,加之极度货币数量宽松推波助澜,大宗商品市场回升可期。

煤炭和电力作为基础能源,电力需求增速较快的情况下,煤电转换能减少煤炭的终端消费,增加电力供应。制造业是主要能源消费部门,制造业对煤炭需求的变动对工业部门和国民经济都有重要影响。“煤炭需求和煤价与制造业关联度很高,制造业回暖,煤炭企业销售增加,产业需求看好;制造业疲软,煤炭需求则降低。”业内专家指出。

根据中国经济网1月24日发布的数据预报,2012年四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5.6,与三季度基本持平,平稳运行中略显向好迹象。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杨晨分析指出,率先转好的是出口数据,随后月度PPI降幅又连续3个月收窄,现在第四季度装备制造业的数据也出现向好迹象,这都是积极的信号。

而汇丰银行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2012年12月为51.5,比11月上升了1个百分点。为了刺激经济,中国政府加快了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审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煤炭下游的钢铁企业看好需求增长,已开始扩大生产。制造业企业的大规模招工以及大资金的投入,都显示出对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