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横空出世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丁国明李文新
普光气田横空出世
普光气田集气总站钟建堂/摄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普光镇,至2011年探明地质储量达到4122亿立方米,是中国已发现的最大规模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普光气田属超深、高含硫、高压、复杂山地气田,气藏深度达5974米、硫化氢平均含量达15%、二氧化碳平均含量达8%、平均气层压力56兆帕。
普光气田地下情况复杂,地层可钻性差,且存在多套压力系统,具有“喷、漏、塌、卡、斜”等特点,钻井施工风险大、速度慢,初期探井平均钻井周期达769天,最长的钻井周期达3年之久。
令人“谈气色变”的是这里的海相地层中高含硫化氢。硫化氢平均含量达到15万ppm,而1000ppm就足以令人迅速窒息。人们常形容硫化氢是地下的毒蛇猛兽,一旦控制不了,就会喷出伤人,因此给钻井完井、试气投产、集输净化等生产作业环节带来重大安全风险。
围绕“本质安全,优质高效”开发建设普光气田,中国石化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关平台,启动了一系列科技攻关计划,强化联合攻关,加快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特大型高含硫气田高产高效开发、腐蚀防护、超大规模深度净化、安全控制及关键抗硫管材国产化等五项核心技术,在国内首次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高含硫气田开发与生产的工程技术标准体系。
一路高歌猛进
技术创新,犹如长缨在手。普光气田的开发建设一路奏响凯歌。
2005年12月28日普光气田第一口开发井开钻,2008年7月30日第一口开发井开始试气作业投产。气田40口开发井均钻遇优质气层,成功率100%,单井平均气层厚度309米,平均无阻流量487万立方米/天。
普光气田地面集输工程共建设集气站17座、污水站1座,完成隧道穿越5处,架设悬索、桁架等25处,铺设集输管道69.96千米,一次焊接合格率达95.5%,超过国优工程(93%)标准,集输系统腐蚀速率控制在0.059毫米/年以下(行业标准0.076毫米/年),系统运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普光天然气净化厂共建设6个联合装置12个系列,占地226.8公顷。前期场平工程搬走8座山峰,改道1条河流,累计挖、填土石方达4403万立方米。6个联合装置共打桩5888根,安装钢结构2.85万吨,设备2665台(套),电气仪表2.7882万台(套),完成工艺管道736.63千米,铺设电线电缆3048千米。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高含硫气体处理厂,具备年处理120亿立方米高含硫天然气、年产硫磺210万吨的能力,天然气净化率达99.99%,净化气优于国标《天然气》一类气标准,总硫回收率达99.9%,硫磺产品纯度99.9%,优于国标《工业硫磺》一等品标准。
普光气田日产量达3000万立方米,单井日产量达80—120万立方米,预计气田采收率达70%;气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到达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第一个年产气量超百亿立方米的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横空出世。
科技创新领先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基础日益完善,初步建成“一个整体,三个平台,统一计划,集成开发”的科技体制。构筑形成了油气勘探开发、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三大技术平台,拥有8家直属研究院、5家直属工程设计单位和一批企业研究机构。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初步具备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条件。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科学问题,中国石化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国家级科研开发项目,建设了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及2个国家能源局技术研发中心和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形成了一批以两院院士、集团公司首席专家、高级专家和直属单位首席专家为代表的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涌现的重大科技成果为石油石化行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对转变公司发展方式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逐步提升。截至2012年,中国石化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27896件,获得专利授权13794件。
统筹组织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关键技术开发、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基础与战略性新技术研究,加强理论与技术创新,在海相成藏理论、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油气的煤炭替代、非常规能源和生物能源等革命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专项技术。科技水平总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油气勘探开发理论与配套技术取得突破,支撑了国内油气储量、产量的不断增长;掌握了世界先进水平的炼厂全流程工艺技术,形成炼油技术平台;石油化工集成技术创新速度加快,依靠自主技术的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公用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新产品开发力度持续加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积极开发替代能源、新材料技术,引领企业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近三年来,中国石化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1832件,获得国内外专利授权4263件,各项专利指标持续保持央企领先地位,累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获中国专利金奖4项,专利优秀奖14项。三年实现对外技术许可收入23.7亿元,技术贸易收入66.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