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8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8版            文化
 

2013年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建能源发展战略———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张宪昌

构建能源发展战略———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能源是人类文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国家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物质基础。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离不开煤炭的大量使用。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建立在石油产业的繁荣之上。跨过新千年之交,中国能源发展瓶颈愈趋愈紧。随着中国相继成为石油、煤炭净进口国,能源发展问题日益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的重大战略问题,从而引起了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并进入了战略调整的决策视野。

中央党校曹新教授的新著———《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一书(以下简称本书),于2012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内容由十个篇章构成,荟萃了作者近十年来关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成果,大部分是近年来中央党校立项研究课题的研究报告;也有中央党校2010年立项重大课题“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的子课题“金融危机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央党校2011年立项课题“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的结项研究课题报告。本书围绕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涉及能源和新能源发展战略、核电发展、石油发展安全、电力产业节能减排和水电开发等多个方面,对中国能源发展整体战略、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新能源发展战略、能源布局战略、能源安全保障、能源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中国能源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力求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通览全书,本书有四大特点。一是立意高。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写到,要完成中国政府确立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2050年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构建依据和基本构想做了较为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依据中国国情,尊重客观规律,结合国际经验,作者提出了中国能源发展战略构建依据的16字方针,即“提高效率,保护环境,保障供给,持续发展”。据此,作者进一步阐释了未来40年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基本构想。针对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目标,作者提出要强调:“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把节约能源提高效率放在首位,紧跟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及时转变能源发展战略”。因此,从较高的立意出发,凸显了作者研究视角的宽广视野和战略思维,从而赋予了本书较高的研究价值与指导意义。

二是视野宽。本书大量运用比较分析法,从而呈现出既有充分的横向国际比较,又有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既有架构完整、逻辑严密、一环紧扣一环的理论分析,又有紧扣电力公司节能减排的实际调研与现实透视等一系列特征。本书在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对美国、日本、欧盟以及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进行了翔实的探讨和比较,提炼出各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共性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确立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目标。类似的研究还出现在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石油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不仅如此,本书还从纵向的视野研究了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历程、世界公认的重大核事故和国际油价波动与世界经济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在进行大量理论研究的同时,作者针对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节能减排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三是见解深。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能源发展战略问题。本书的研究着力于探求隐藏在各种能源发展和经济乱象之下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剥离出世界主要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演化规律,并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重构中国能源发展战略。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为世界核电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欧洲多个国家宣布弃核,中国也宣布暂停审批核电项目,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反对核电的行列。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依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指出,“中国能源发展需要发展核电”,并提出了“发展核电中国必须站在世界前列”的新观点。本书在对中国能源安全、石油安全的研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

四是参考价值强。本书的一些研究报告和主要政策建议,已经在一些高层内参发表,直接进入了政府决策层的决策视野,对中国能源发展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本书无论是从理论的探寻,还是对实践的启迪,都具备理论与现实的价值。本书主要从战略重构的角度对中国能源发展问题进行宏观性的研究,对中国能源发展政策尚未做进一步拓展,这也为今后作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拓展空间。衷心希望能够尽快看到作者另一部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能源问题研究新作问世。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