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指数“爆表”记录了史上最强的一次空气污染,也引发了迄今最“毒”的一次商机。由解“毒”引发的商机,虽是商业社会创新效应的表象一种,但却无奈地将健康安全变成了买卖一桩。
健康买卖:解“毒”商机罪与罚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汪静赫
健康买卖:解“毒”商机罪与罚
2013年伊始,似乎依然走不出上一个末日年的阴霾。
雾霾笼罩下的许多城市陷入重度空气污染,实景画面仿若电影中的末日场景。
PM2.5指数“爆表”造就了史上最强的空气污染,也引发了迄今最“毒”的一次商机。口罩、空气净化器乃至防毒面具的热卖,似乎预警:在不久的将来,连生活必需的干净空气也需要花钱购买。
塑化剂危机带热小家电、水质超标火了净水机、空气污染引发净化器畅销……由解“毒”引发的商机,虽是商业社会创新效应的表象一种,但却无奈地将健康安全变成了买卖一桩。
PM2.5的经济指数
不久前陈光标卖罐装空气的新闻曾被当做笑话,但现在,许多人愿意相信这并非作秀。
微博名人“五岳散人”表示,“现在开始佩服陈光标了,人家就想得出来卖新鲜罐装空气,绝对是与时俱进的典范以及高级黑啊。”某人力资源网创始人魏威则认为“卖罐装空气绝不是炒作”,他甚至算了这样一笔账:“按北京2000万人口×就算有5%的消费者×日消费2罐×单罐5块×365天=仅北京就是36.5亿/年”。
社交网络上的你言我语,曾经在一年之前有过相似一幕,那时的剧情是关于尚属新兴词汇的“PM2.5”。
2012年1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公布,“PM2.5”第一次被纳入国家标准。彼时,公众舆论对于“PM2.5”这一有效测控“可入肺颗粒物”的环保标准充满乐观并对其“监测经济”的作用给予了正面预计。然而一年后,“全国上下十面霾伏”的现实以一种更残酷的方式将这一环保指数转化为空气恶化的安全警钟。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曾指出:“阴霾天气比吸烟更易致癌。”据央视报道,相关报告估算,“2012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因为PM2.5引发过早死的人数达8500多人”。
随同生存危机一起见诸媒体的还有业内人士的“利好分析”,援引相关报道,全国各地空气PM2.5指数爆棚“或许会有利于创新型的环保企业上市融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环保节能行业共披露融资案例27起,融资总额为3.59亿美元,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下降43.8%和52.2%,创下近四年新低。而突如其来的“毒空气”,被指可以改变上述情况。原因在于公众注视下的PM2.5实时数据背后是监测设备行业至少20亿元的市场价值。
1997年,美国人首次提出PM2.5这一新标准。10年后,一家名叫赛默飞世尔(TMO.NYS)的美国公司开始在中国销售PM2.5监测仪器。在差不多4年多的时间里,这家美国公司业绩平平,但在2011年底,情况发生了变化。2011年冬天北方空气污染严重,引发PM2.5热词登陆中国,随着政府将“PM2.5”正式纳入国家环境标准,2012年第二季度起,赛默飞世尔公司的销售业绩首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据悉,目前中国国内的监测设备80%以上是国外技术的产品。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的1到2年内,国内PM2.5监测设备市场会持续在一个较高的销量。援引一位相关人士的观点,“国产价格在10万以内,进口设备达到30多万。平均一台设备价值20万,大概是6亿的产值。”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内要建设近1500多个PM2.5监测点位,前期投入将超过20亿元。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加之最近的PM2.5爆表的“实时演习”,会吸引更多国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商投身于此,届时,将带动国产设备市场份额有更大提升。
越中毒,越商机? 2011年12月,认为“污染严重,商机无限”的加拿大某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贺兰老大”(微博名)曾预测:“相信不久的将来,卖罐装纯净空气就会像纯净水一样,成为诱人的赚钱业务”。
这样的预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为了现实:2012年9月,陈光标在微博上宣布,“陈光标罐装新鲜空气”首期十万罐采集完成,并公开了样罐照片。
抛却陈光标或许想要表达的“言外之意”,罐装空气与一直以来蔓延国内的解“毒”商品并无二致。
国产毒奶粉引发至今不绝的代购洋奶粉风潮;毒酸奶带热了自制酸奶机;塑化剂危机让更多人愿意购买豆浆机、榨汁机自给自足;水污染火了净水机,也使净水生意很赚钱;毒蔬菜推动有机农业产销两旺,并引发“特供食品”的是是非非,而最近的重度空气污染,则令口罩断货、空气净化器脱销。数据显示,雾霾天气的短短几天里,形似防毒面具的“N95口罩”的成交指数激增10倍,市场上标明“对抗PM2.5”的空气净化器成了抢手货。
上述由解“毒”引发的商机在中国公众看来,早已见怪不怪。基于公共健康安全的脆弱度,国人对于“毒”商机的接受能力与日俱增。面对影响健康卫生的公共“毒”事件,消费者看上去已经有了相当的“熟知度”,而类似的“段子”在坊间和网络也已流传多时。
援引一份来自世界银行和中国科学院、国家环保部的相关研究结论,“即使按照保守估计,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也要占到GDP总值的约10%。如果言及治理,那所花费用将更加庞大。”经济学家金岩石认为,环境污染“暴露了城市经营者缺位的问题”,而“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是城市经营之患。
“对于政府、企业和个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环境,持续恶化的态势急需扭转,怎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环境污染、在钢筋水泥的间隙留住绿草蓝天、在推行城镇化的过程践行美丽中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如是说。
解“毒”商机带来的营销热潮中,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因为———当公共环境遭遇危机,健康安全变成营销买卖,所有人都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