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城区倾力打造塞外最美丽城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薛剑飞董小磊本报记者王启明
朔城区倾力打造塞外最美丽城市
保障性住房迎宾苑小区
奶牛养殖基地
东坡煤电循环工业园区
碧水荡漾的金沙植物园人工湖
朔城区的转型跨越发展随着岁月的更替,踏上了新起点。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努力朝着转型跨越发展示范区和先导区的方向迈进。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效。朔城区连续三年在全省119个县区综合考评中位居首位;连续两年在全市目标责任中被评为优秀县区;先后荣获全省和谐社会建设先进区、全国、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省十大文化强区、全省设施蔬菜建设先进区、全省农机化工作先进区、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区、全省林业建设先进区、山西省园林城市等十多项殊荣。荣誉记载着朔城区转型跨越发展的建设成效,也在激励着朔城区为打造塞外环境最优、发展最快、实力最优的美丽城区而努力奋斗。
培植新兴产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转型发展的主线是经济结构的转型,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朔城区作为煤炭大区,这样的一种区情,决定了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这里的发展要依靠煤,但绝不能仅仅依赖煤。为此,区委、区政府确立了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培植新型产业、发展循环产业三个主攻方向,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项目引进为引擎,把提升传统产业作为重要选择,把做强新兴产业作为转型支点,把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根本大计,把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传统煤炭产业,朔城区一方面引进中煤、同煤、省煤运三大集团,将原有的20座煤矿整合为9座,在全省率先完成了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煤炭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资源开采利用率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发展与煤关联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等煤炭下游产业。山西葫芦堂选煤厂位于东坡循环工业园区内,是朔城区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标杆项目之一。该选煤厂洗选工艺采用业内最先进的动力煤生产流程,原煤及产品采用封闭式溢流煤储煤场储存,新建快速定量装车系统,两小时便可完成万吨列车装车,装备能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逐步形成煤炭生产—洗选—煤矸石发电—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为充分发挥项目的积聚、带动效应,打造一流的现代化工业园区,朔城区今年规划建设了富甲、东坡马营堡、神头建材固废、梵王寺煤炭等四大循环工业园区,并依托能博会、广洽会、晋商大会等商贸洽谈活动,积极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主动深入项目攻坚,园区建设等主战场上狠抓落实。目前,已新上马中煤平朔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子午线轮胎、三元碳素二期改造、易荣热虹吸管、太阳能电池组件等50多个项目,总投资580亿元,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发展后劲,为全区的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目前,富甲循环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22家,已投产、开工、落地及签约项目26个,总投资205亿元,总占地4300多亩。据该园区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362亿元,利税80亿元,安排7500多人就业。2013年,东坡煤电循环工业园区首先从环境整治入手,对所有厂区进行美化、绿化、亮化、硬化,3个洗煤厂实行全封闭管理,并投资3600万元对园区主干道进行重新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打造生态化、全循环现代工业园区。在园区项目的选择上,朔城区以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为主线,以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为前提,针对大集团定向叩门招商,重点推进20多个转型项目和标杆项目,这些项目初步形成互相结合,左右支撑,关联配套、循环发展的格局。
朔城区作为市府所在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朔城区积极创优环境,吸引一批服务业项目落户城区,努力打造以豪德贸易广场和居然之家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打造晋西北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园区。总投资120亿元,引进北京亿城和杭州绿城2个高端地产项目;建设平朔物流园区、北京华联国际城市综合体、上海红星美凯龙和准池铁路物流园区等4个现代物流项目;开工建设金沙国际大酒店和投资5亿元、建面筑积25万平方米的豪德仓储中心及投资6.8亿元、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即将开工建设的居然之家仓储中心等3个其它服务业项目,进一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体系。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8%提高到55%,有力地助推全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朔城区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区,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近年来,朔城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工程,全力推进传统农业、设施蔬菜、规模养殖三项建设,全区粮食生产连续8年稳定增长,成为全省三个全国先进县区,受到国务院重点表彰。全区蔬菜大棚发展到1.6万个,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1万亩,成为全省设施蔬菜建设20强。规模养殖园区达到100个,畜牧业总体发展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农业科学化水平显著提升,农民增收渠道得以拓宽。
高标准建设,老区新区同步推进
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城市建设要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朔城区秉承这一城市建设目标,大刀阔斧地进行城市建设改造,实施“南延、西拓、中改”战略,着力打造城中古城文脉、城西园林生态、城南湿地水系三张城市名片。朔城区摆脱以往“规划跟着建设走”的城市建设诟病,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高标准管理。以优质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立足中等城市规模,大城市标准,勾勒现代城市发展蓝图。近年来,投资520多亿元,铺开了120多项重点工程,先后对36个片区50多个点的棚户区进行了拆迁改造,拆迁460万平方米,新建面积755万平方米,建成了保障性住房和安置小区16个,动迁安置3.6万户、9万多人,连续两年被确定为全省棚户区改造试点县区之一。目前,朔城区城市中心区面积已由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70多平方公里,形成老区和新区建设同步协调的好局面。
朔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路网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疏通经络”,促进中心城区“南延、西拓”。向西完成了古北街西延线、森林大道、金沙路、怡西路、怡东路等五条道路,向南对张辽路恢河北岸至南环路段和恢河大桥进行拓宽改造,城市中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70多平方公里。在西部25平方公里的新区里,医院、公园、学校、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陆续建设。完善的设施、宜居的环境,吸引了豪德、居然之家、中煤总部基地、准池基地、北京亿城、华联国际、杭州绿城、杭州自由港、上海红星美凯龙、沃尔玛等60多家项目落户新区。目前,新区落户项目投资达605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高端服务、现代物流集聚地。
老城建成时间久,环境、设施亟待改善。“中改”就是要对以老城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区域进行集中改造。老城始建于秦代,重修于元末明初,是全省现存较早、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老城改造工程占地1平方公里,总投资38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5亿元,企业投资23亿元,拆迁70万平方米,新建52万平方米,涉及8000多户2万多人,全部动迁安置。工程坚持保护性改造的基本理念,整体布局不变、建筑风格不变。工程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建设工程已全面铺开,拆迁已完成总任务的80%,整个改造工程预计2014年全部完成。2009年荣获“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影响力工程”称号。工程全部完成后,老城将成为一座动力之城、生活之城、魅力之城。
城市建设好了,管理也要同步推进。朔城区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投资360多万元,在开发路、鄯阳街的绿化带安装防护网18000多米、在建设路新建花池38个,同时硬化人行道2800平方米,对平朔一级路7.5公里的防撞墙、隔离墩进行维修,维修神电路马路牙2700多米。投资200多万元,维修更换辖区内各街道路灯2000多盏,新增检查接线井90多个。对主干道卷闸、广告牌匾进行统一色调、清洗亮化,主次干道架空光缆入地,城市清扫保洁面积扩大到148万多平方米。
生态优先,打造最宜居环境
近年来,朔城区坚持生态优先战略,重点推进“一山一园一河”的治理,努力做好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这篇大文章,全力打造生态朔州样板,城市形象得到大幅提升。“一山”即城西有40万亩的西山生态区;“一园”即城郊有3300亩的金沙植物园;“一河”即城南4000亩的恢河水系。朔城区委书记郭连厚要求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西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原先的西山是荒山秃岭,沙田薄地,常年风沙不断,林草覆盖率仅11.5%。从2007年开始治理,整个治理区位于朔州市区西部,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0公里,规划治理面积40万亩,其中20万亩为林草混交治理区,20万亩为城郊型森林公园,概算投资10亿元。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35万亩,工程区的林草覆盖率达到了58%,在城西形成一道绿色屏障。西山生态区属丘陵坡区,缺水十分严重。为解决西山生态区供水,确保林木有效成活,提升整个治理区的品质,朔城区从2011年开始实施了西山生态区调水工程。工程从恢河水库四期调水,建蓄水量12万方的玉泉湖、蓄水量8万方的双照湖和蓄水量30万方的雁家湖。雁家山水系工程是西山生态区水系工程的主体组成部分,是西山生态区五期工程的中心,总面积1500亩,设计水面面积300亩,景观绿化面积1200亩,总投资6000万元。恢河水不仅引上了西山生态区,也引入了金沙植物园。金沙植物园位于朔州市区西南部,距市区约1公里,占地4000亩,是一座全省规模最大、植物群落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城市公园。一期工程2600亩已竣工,二期工程1400亩,投资3.5亿元,修建景观山和人工湖,栽植各类乔灌木40万株,将建设成为集科研展示、苗圃生产、生态保育、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五维一体的多功能植物园地。西山生态工程以其规模宏大成为市区遮挡风沙的绿色屏障,而金沙植物园又以其植物珍贵多样、设计精美别致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恢河则为这座塞外美丽城市增添了不少灵动的色彩。恢河市区段总治理长度12公里,前四期工程已全部竣工运行。一、二、三期工程模式为城市公园式,右岸为泄洪槽,中间为景观蓄水区,左岸为生态景观区;四期工程模式为湿地公园式,两岸为生态景观小品区,中间为景观蓄水与泄洪结合区,水面生态生物和景观小品区混然一起,形成自然湿地公园。五期正在建设,六期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整个工程完工后将在城南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同时,朔城区全面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完成了20多条城市主干道的高标准化绿化,新建了15个街心广场,建设了150个大型花坛,并按照“宜草则草、宜木则木,宜花栽花”的思路,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由过去不足2平方米扩大到10.6平方米,居全国领先水平。市区范围形成20平方公里水面,空气湿度提高了10%左右,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由过去的280天提高到300天以上。全区生态治理总面积达到130万亩,林草覆盖率达到45%,实现了城市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绿荫化,庭院花果化。经过不懈的努力,朔城区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环境更优美了,一座绿色的山水新城正在崛起。国家领导人8月27日视察朔城区的西山生态工程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朔城区的生态治理工程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发展工程。
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群众利益无小事。事关百姓生活的民生建设一直以来都是朔城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委区政府下力气解决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近年来,累计投入12亿元,全面加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城乡群众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程度不断增强。
教育乃民生之本。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现有的学校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就学需求。为此,朔城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十大教育集团的创建管理。近几年,先后建成了城区一中敬德校区、八中、九小、迎宾路小学等一批新学校,对二中、三中、四中、五中、二小、五小等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让农村孩子读上书、使城乡学子站在同一起跑线”,这是朔城区委、区政府一诺千金的民生承诺。朔城区对24所农村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改扩建,建起了寄宿制学校。大大地解决了学生的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同时,朔城区创新办学理念,建立起十大教育集团,强校、弱校联手,强校帮助弱校,有效地解决了城乡学校和强弱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问题,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的同时,朔城区不断抓好中等职业教育建设。原职业中学因旧校址校舍陈旧、交通不便等原因,已不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2010年区委、区政府决定选址新建。新建的朔城区职业中学,区一中敬德校区附近,总投资1.5亿元,总占地面积117.8亩,总建筑面积66750平方米。学校设有60个教学班和实训室,可满足4000人入学就读、培训。建成后,将打造成为服务于经济建设和就业培训的高水平现代化学校。
医疗卫生是群众关心的又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几年,朔城区不断加快三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新农合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公立医院改革等工作,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取得较快的发展。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区,重病不出县,真正达到病有所医、医有所保,让群众真切享受到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面对日益紧张的接诊压力,朔城区新建了城区一、二医院和中医院住院楼,完成了24所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房屋总面积达到27960平方米,完成45个空白村的建设、改造任务,全区301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改建任务,三级医疗网络建设基本实现。村卫生室已全部配备了药柜、体重秤、诊断床、出诊箱等医疗设备,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此外,朔城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3%,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同时,朔城区从天津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等名牌院校招聘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充实人民医院医师队伍,全面提高医疗水平。
朔城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投资300万元,在张辽路物流园区建设了一个商贸就业孵化基地;沙塄河乡农贸就业孵化基地正在积极筹建。同时,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同比递增15%以上。北旺庄敬老院和新光荣院已正式投入使用。到目前,全区各类参保人数达到29万人,基金滚存结余达到2.8亿元,并做到了足额发放,应保尽保。同时,朔城区推进了43个高标准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创新了社会管理新模式,成为全省13个试点区县之一,实施了农村“新五个全覆盖”工程,强化了社会保障力度,城乡群众幸福指数和社会和谐程度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