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5版:品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5版            品牌
 

2013年1月22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大做强两面针民族品牌任重道远,虽然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度还不够,中医中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努力,需要所有人的支持。———两面针高层

两面针:铸造民族品牌不动摇

小产品赢得大市场,酒店牙膏用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赵迎晖本报记者程中军

小产品赢得大市场,酒店牙膏用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50%两面针:铸造民族品牌不动摇

众所周知,中国牙膏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由于外资企业大量投入广告而不受监控,形成对国产牙膏品牌空间的挤压,一直坚持走民族品牌之路的两面针公司到底采取如何对策,日前,《中国企业报》记者专程对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有关管理层进行了采访,由此得以对这个承载几十年历史的民族品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两面针”品牌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32个风雨春秋,积淀与传承30多年企业文化底蕴,品牌价值也上升到了数十亿元。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两面针”就已举起民族品牌之旗奋战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迄今已是中国牙膏品牌史上老字号。当许多同类品牌或消亡或被兼并时,“两面针”在行业另一新领域再一次找到了发展空间:“两面针”酒店牙膏用品在国内一枝独秀,目前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2012年销售额有望达3亿元。“小产品赢得了大市场”,“两面针”酒店牙膏用品已经赢得消费者的高度认可和青睐。“两面针”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两面针”产品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民族品牌抒发民族情怀

两面针人具有领先一步的市场眼光和敢为人先的魄力。1978年,两面针的科研人员从一张小小的民间验方发现了商机,将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两面针用于牙膏,从而诞生了中国第一支中草药牙膏。中药是国粹,基于这样的产品创新,两面针牙膏以“中药护龈”功效诉求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在当年的计划经济时代,两面针最先以远见卓识做起了广告,那时的广告成为许多人童年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很快,两面针成为牙膏行业的第一品牌,企业则迅速从既无品牌又无规模的困境中走出来。1985年,两面针牙膏销量首次突破1亿支。

上世纪90年代,外资日化巨头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国内日化业掀起一股合资风潮,不少民族品牌落到外资企业手中,外资企业为了扩张品牌不计成本,对民族品牌进行压缩,许多国产品牌淡出视线。面对外资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强势进入,两面针拒绝与外资联合,而是坚持走自主自强发展之路。“扎根民族沃土、培育民族品牌、弘扬民族文化、创造世界名牌”是两面针的产业理想。

1983年到2002年,两面针连续20年雄踞全国同类产品销量冠军;1993年,在国家消费者协会、轻工会等国家六部委举办的国货“金桥奖”评比中名列前茅。1997年,两面针在国内牙膏行业中率先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出厂产品优质品率达到100%。2012年,两面针公司还获评为全国16家“中小学生质量教育基地”之一,是广西区唯一一家入选的公司,公司产品质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据两面针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国内牙膏品牌都遭遇艰难处境,在外资品牌进入中国时,由于国有企业在广告预算上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不能投入太大的广告费用,而外资企业资金实力雄厚,在广告、终端上的投入都很大,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和极有针对性的宣传直接淡化了国内民族品牌。在超市等终端市场特别是外资的卖场,国产牙膏进入门槛较外资品牌更高,往往被摆放在最边角的位置,这对于广告费投入小的国产品牌来说,无疑是销量下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的是外资品牌无论是在品牌宣传还是在市场推广方面都具有雄厚的实力,民族品牌牙膏被外资品牌挤到市场边缘,现阶段牙膏市场正朝着高端化、细分差异化的方向竞争。两面针公司意识到只有对市场反应敏锐,并积极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两面针公司已拥有口腔护理用品、医药、精细化工等八大产业板块,产品畅销各省区,并远销北美、西欧、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被认定为“国家质量标准示范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并被评为“中国最受公众喜爱的十大民族品牌”。两面针旗下两面针(扬州)酒店用品有限公司,自2006年产品投入市场以来,就快速占领市场,A套装“只需9毛9,名牌产品我享有”更是深受广大酒店、宾馆所推崇,为酒店节能降耗降低酒店运营成本做出积极贡献,2011年其酒店用品的销售额就高达2亿多元。两面针果断出击,在小小酒店用品市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大牙膏”市场,抢占到“小牙膏”市场的先机。

江苏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是两面针旗下发展最为迅猛的盈利企业之一。2007年,全球最大的三氯蔗糖生产商泰莱公司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337”知识产权诉讼,起诉中国3家三氯蔗糖生产企业专利侵权,而捷康公司一开始并不是这项“337调查”中的被告,但鉴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可能发出“普通排除令”,捷康公司防患于未然,主动申请加入调查,以证明自己的生产工艺专利不受侵权。经过23个月的艰苦谈判,捷康最终取得胜诉。这是自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唯一一家主动要求加入“337调查”并最终胜诉的中国企业,有关专家称捷康公司此举树立了中国高新企业主动保护知识产权的典范,树立了民族品牌的榜样。作为三氯蔗糖制造企业后起之秀,捷康公司迅速跃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成为美国三氯蔗糖市场的第二大供应商,去年销售达3亿多元,利润近2000万元。今年发展势头更好,截至6月份,利润已达2500多万元。由于市场供不应求,企业正加大扩能速度。因此,两面针这一民族品牌抒发着民族情怀和尊严,为企业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

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快速发展

两面针作为一个民族品牌,一直以来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两面针别名是“入地金牛”,以中药护龈与其它品牌有效区别开来,同时,自始至终,两面针非常注重对产品品质的提升,并坚信质量超群的产品才能最终赢得市场。在广州的洁银、上海的白玉、杭州的小白兔等过去人们熟知的品牌淡出视线后,两面针却一直保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正是以超群的质量所支撑。32年来,两面针从一个只生产牙膏的企业发展为一个综合性企业,对质量的严格追求无疑发挥了枳极作用。

对质量的追求,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至今为止,两面针是行业内最早拥有临床数据的中药牙膏,最早拥有临床数据证实有效减少牙龈出血的牙膏。2005年,博士后工作站在经过两年的刻苦研究后找出了两面针发挥镇痛、抗炎和止血功效的活性成分。这一发现为科研人员在两面针牙膏中检测有效成分含量、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持与保障,两面针曾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两面针对生产和技术设备进行了4次大规模改造。2004年全面发动牙膏技改工程,从德国、瑞士引进国际先进生产线,2008年投资上亿的新型洁齿牙膏技改项目完成,至此,两面针拥有了全世界一流的全套牙膏生产设备,成为全国一流的中草药牙膏企业之一。为了保证原料供应“好”,得到好的中药原料,公司采用世界发达国家的GAP农业种植模式建成了10万亩种植基地,规范两面针药材种植全过程。

2010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下文,成立全国口腔护理用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草药牙膏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两面针公司,由两面针公司牵头承担中草药牙膏标准的制订,因此掌握中药牙膏标准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升自身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整体提升两面针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据两面针高层领导介绍:“两面针之所以能够生存与长足发展,正是因为具有特色的技术含量,以特色的技术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

民族品牌依靠企业文化做强

32年风雨征程,这一路走来,见证了全体员工的齐心共勉,如今的两面针依然坚守在自己民族品牌的战线上。

第一支中草药牙膏的面市,就代表了两面针特殊的民族情怀,中草药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两面针始终坚持以中草药为根本,致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做大做强两面针民族品牌任重道远,特别是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企业的时候,我们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的决心没有变,虽然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度还不够,中医中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中药牙膏自然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我们科研技术、产品质量都不亚于外国的品牌,甚至要领先于外国品牌。民族品牌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多企业的努力,需要所有人的支持”。两面针高层接受采访时对民族品牌的建设有着更深远的认识。

从记者深入两面针实地采访以及对员工近距离的接触中,我们感受到两面针企业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致力于应用天然、健康和安全的植物原料来改善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这是两面针的企业愿景,两面针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延续,坚持走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届广西企业文化节在两面针举行,《同一首歌》剧组到两面针慰问,捐赠百万元成立下岗再就业培训中心,向汶川大地震灾区捐助150万元,不遗余力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心愿等,由此可以感受到两面针企业积极健康的社会责任心和见证两面针灿烂的企业文化生命之树。“人第一、质量第一、科技第一”的两面针企业核心价值观折射出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两面针历经30多年锻造出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企业文化,充分发挥每一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产生强大的企业凝聚力,为完成企业目标而奋力拼搏。

“创世界品牌,为民族争光”,两代国家领导人多次到该公司视察时勉励两面针人,希望两面针成为人民健康的卫士,民族品牌的骄傲,在中国经济再次腾飞之际再创新的辉煌。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