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9版:践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9版            践行
 

2013年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态张家口环保宜京城

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玮英

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生态张家口环保宜京城

张家口市独具魅力的发展潜力吸引了远近来客。

近年来,大好河山张家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加速显现,成为首都经济圈又一活力迸发的创业高地。本报记者任振国/摄

这里,曾经是东方人类的故乡,是奠定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圣地,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对欧贸易的重要陆路商埠,是华北地区重要工业基地。如今,在“开放创新、全民创业、特色创优、富民强市”总思路的指引下,张家口正以其与日俱增的独特魅力和迅猛的发展势头,引起世人更多的向往和关注。

按照河北省城市化建设改造三年大变样的战略部署,张家口做出了“山上建环城公路、山间蓄生态水面、山地搞立体绿化、山场兴工业园区”的山水文章,不仅使城市规划面积增加了五六倍,而且使“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水呼应、绿树相映”的山水宜居城市美景得以显现。

近两年来,张家口按照“文化居住、生态涵养、产业集聚、商贸和空港物流”四大功能分区,制定完善了总面积1120平方公里的城市远景规划,并完成了17座跨河大桥、20座立交桥和44公里的环城快速路的建设,284公里城市道路得到改造,一座“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独具特色、魅力四射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节能环保谱新曲

从京藏高速驶往张家口市,透过车窗,写有“生态廊道”的石碑在荒凉的山野间格外引人注目。

2011年,张家口市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开始建设。该工程的实施,对建设环首都绿色经济圈,提升张家口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张家口市全面对接和服务北京,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节能环保生态产业早已成为张家口市工作重点之一。2012年以来,张家口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工作主题,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高度重视,强化举措,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经济的大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2012年,张家口市节能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4.13%。上半年,张家口市单位GDP能耗下降7.09%,降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6个百分点,超出省定目标2.96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三位。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7.88%,位列全省第一位。全年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4.13%以上,能够较大幅度超额完成省下达给张家口市的节能目标任务。

面对纷至沓来的新项目,张家口严把新建项目准入关口。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张家口市单位GDP能耗的拟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凡属于《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规定范围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均要求项目建设单位编制独立的项目节能专项报告和节能评估报告,并按要求到市节能主管部门进行节能审查,否则一律不予审批、核准、备案。

这是否会将大项目拒之门外?“我们要发展,但更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张家口市委常委、副市长郑丽荣表示。

集聚英才谋发展

“十二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将作为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强力推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和活力将充分释放。河北省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中坚和沿海大省,将大力实施环首都经济圈战略和沿海开放战略。张家口市站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最前沿,这些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张家口市借助京津优势、承接沿海辐射、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作为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张家口市立足京冀晋蒙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和市情实际,确立了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四省交界区域内的“制造业集聚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技术与制度创新及扩散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城市群中心、区域后勤保障中心”,努力提升张家口的整体竞争实力和发展水平。

近年来,张家口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一套健全、稳定的投融资优惠政策体系。同时,狠抓政策兑现落实,积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为投资者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环境。

张家口市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绩。特别是在招商引资方面,利用外资及省外资金几年来增幅一直在河北省11个市名列前茅。特别是一批世界500强和大型央企国企、国内500强企业如沃尔沃(张家口)汽车制造项目、香港世贸集团张家口世贸中心项目、中煤集团张煤机产业园项目、河北盛华氯碱基地项目落户张家口市,成为张家口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张家口市园区办副主任刘雪峰介绍说,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市集中”的思路,张家口市将按照“4+3”模式,即做大做强旅游服务、新型能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4大产业,积极培育现代物流、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3大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构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体系。

张家口凭借良好的资源禀赋和投资环境,正在成为北京周边新的发展投资热点。已连续4年被评为“河北省金融生态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并连续被评为“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和“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大好河山引客来

张家口市正在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巨大的变化为张家口市每年吸引中外游客超过千万人次。

让张家口人引以为自豪的是,张家口拥有“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和“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两大人文历史名片。

“东方人类从这里走来”:早在二三百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的踪迹,世界著名的泥河湾遗址就位于张家口阳原县境内。“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张家口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四五千年以前,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战于阪泉之野、涿鹿之野,后“合符釜山”,奠定了华夏统一的基础。

如今,张家口又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境内森林、草原等生态资源类型和生物物种丰富多样,拥有优越的滑雪条件和历史人文景观,加上强烈的景观反差及凉爽的避暑气候,成为环京津旅游休闲带的重点地区之一。主城区突出“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特色,形成了以堡子里、大镜门、清水河和洋河景观走廊、环城绿色长廊为主的市区休闲旅游中心。

实施重点产业项目带动工程,发挥项目的支撑和引导作用,以项目融通资金、聚集人才、引进技术、做大增量,是张家口市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全市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中华合符坛、泥河湾博物馆、元中都博物馆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建成,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察哈尔(国际)汽车文化基地、张家口节庆文化产业基地、官厅公共艺术主题公园、国际文物艺术品保税交易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正在实施。据统计,全市仅在2011年就谋划了150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1041亿元。其中,省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17个,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65个。同时张家口市还大力打造具有河北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集群,相继谋划建设了中华三祖、鸡鸣山驿、蔚县民俗、泥河湾、大境门—堡子里、张北元中都等6大文化产业园区,将古老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休闲娱乐、商业等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张家口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张家口市委书记王晓东曾指出:“打造强市名城,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建设文化名城,没有文化作支撑,强市名城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灵魂。”近年来,张家口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强化政策保障,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反哺文化,用文化来促进科学的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

生态宜居强市名城

如今的张家口城市建设正实现历史性突破。城市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自豪感,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城镇化进程。2010年,张家口市城镇化率达到了45.5%,比2005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天更蓝,水更清,张家口人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2012年,张家口市城市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二级较好水平。张家口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1.45,比2011年下降4.6%,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年均值分别比2011年下降5.1%、3.4%、4.5%,PM2.5均值为0.031毫克/立方米,好于国家新公布的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抓手,以主城区和各县县城为重点,实施了张家口市城建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力度最强的城市建设工程。主城区实施了清水河与洋河综合治理、周边荒山绿化、城市快速路建设、张宣公路改造、集中供热供气、60个景区游园建设改造、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城市功能和形象品位大幅提升,成功进入省级园林城市行列,“以河为脉、以山为骨、以绿为体、以文为魂”的山水园林生态宜居城市正在形成。各县以县城为重点,着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实施了县城道路拓宽改造、河道综合治理、商住小区建设等重点工程,推进了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批特色突出、生态宜居的中小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到2015年,张家口将实现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外向度、开放度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实现赶超进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全体居民的幸福感、自豪感大幅提升,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安宁;城市文化建设得到升华,新时代张家口人文精神得以倡扬,城市的繁荣度、舒适度、文明度、美誉度全面提升,全市综合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