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登科高位提前出走
波及宝马在华高层调整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邈
史登科高位提前出走波及宝马在华高层调整
史登科
“这很可能是我任目前岗位时最后一次在北京和各位朋友见面……”1月10日下午,史登科端坐在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的一间会议室内,以这样的开场白向众人告别。
一个月前,宝马集团大中华区宣布,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将提前退休,继任者宝马德国总裁安格将在今年一季度上任。
在此之前,史登科的离职消息在业内发酵。自2004年开始,史登科力助宝马在华销量提高约20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宝马在华的成功源自史登科强调的全方位本土化融合。
对于宝马在华而言,史登科的离任仅为前奏。随后的一个月内,宝马中国副总裁陆逸和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相继递交辞呈,在此之前,两人分别主管宝马在华进口车和国产车的市场销售工作。
1月6日,接替史登科的新总裁安格悄然到华,但正式亮相的时间很可能将推至3月份。如何在损兵折将的前提下,延续宝马在华成功的本土化、人员管理和架构,进而追赶及缩小与奥迪之间的差距是一道难题。
德国收权
“在中国我是整个公司里唯一一个8年都没有换过岗位的人。”史登科用玩笑化解弥漫在空气中的尴尬气氛。
按照惯例,外企高管轮换年限通常为5年,史登科在华任职8年已相当罕见,仅从销量看,此时其提前一年离职令人不解。在其领导宝马在华的8年时间内,宝马在华销量从2004年的15480辆提升至如今303169辆。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根本原因来自于史登科强调的全方位本土化。首先,宝马在华塑造了全新品牌形象“宝马之悦”,推出了加长版3系、5系以及X1等专为中国市场量身而制的车型。同时,华晨宝马正在推进30万辆国产车和40万台发动机工厂的产能建设,这也是宝马首次将发动机生产搬离欧洲。
另一方面,一大批中国面孔在史登科的提拔下成为新生代职业经理人中的佼佼者,且被充分授权。与此同时,宝马和华晨宝马在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整合式管理,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内部消耗。
尽管如此,围绕史登科离职的传闻从未偃旗息鼓。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区业绩出众,一些部门需要更多向德国总部汇报,其中包括车型引入、财务预算等。
一个例子或许可以侧面反映德国总部对于中国市场态度渐变的原因,持续遇冷的欧洲市场令宝马全球销售总监IanRobertson在去年10月份表示,将把更多原本归于欧洲的销售计划转移至亚洲和美国。这意味着已经快马扩编的中国将承担更为重要的任务指标。
就在前者表态几天后,向来抗拒本品牌未来销量预测的史登科对媒体放话,未来3年宝马在华目标是100万辆。其一反常态的表现耐人寻味,有理由推断此时史登科已萌生退意,选择“急流勇退”也在情理之中。
后史登科时代
如今,史登科离开宝马的日子已进入倒计时,对于继任者,宝马提供的资料显示,现年54岁的安格已在宝马集团任职近25年,目前安格担任宝马德国总裁,管理着德国这一重要区域市场的销售和市场营销工作。
外界普遍认为,继任者安格将面临不小的挑战。了解史登科的人喜欢将其称之为“中国通”或“老史”,多年中国的生活工作的经历令其深谙中国,与绝大多数外企高管不同,史登科中文流利,喜研黄老孔孟之道,在一次宝马活动后,他总结道:“昨晚的活动很完美,就是川菜做的不正宗。”史登科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可见一斑。
显然,对于继任者而言,接受中国区总裁的职位,实际上就是接受了一种高度。奥迪仍然稳坐中国豪华车市场的霸主之位,2012年达到了40.5万辆,在宝马大力推动本土化的先决条件下,宝马近年竭力缩小与奥迪之间的距离,但安格在尚未真正赴任前便已失去陆逸和戴雷两位销售高管,尽管宝马在华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但新总裁是否将延续史登科人员管理架构仍是未知之数。
由于近年宝马销量和品牌推广的成功,宝马在华高管早已成为众多猎头争抢的对象,有传闻称,离职尚不足一个月的陆逸很可能出任路虎中国区总裁。同样,原负责华晨宝马市场销售的戴雷精通中文且年富力强,绝不愁找不到下家。安格对于高管的态度,将决定宝马在华的稳定性。
此外在史登科的斡旋下,宝马与华晨宝马对外宣传、市场销售更为一体,安格上任后是否将延续这一思路,是采用保持“一统”的管理模式还是“分而治之”,尚是未知数,这将直接决定其与华晨汽车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将决定宝马在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