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7版:金融投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7版            金融投资
 

2013年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大银行被指变相高息揽储

开网店“卖存款”,一个简单交易能获得1%的利润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李金玲

开网店“卖存款”,一个简单交易能获得1%的利润光大银行被指变相高息揽储

CNS供图

一款名为“定存宝”的理财产品推出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让光大银行成功揽下5000多万元储蓄。光大银行此举引发了高度关注。

据悉,去年12月,光大银行“定存宝”登陆淘宝平台,12月3日—12月9日,光大银行在淘宝网开展了一场存1000元送1000的“集分宝”和抽红包促销活动,使得这款名为“定存宝”的产品交易量迅速攀升。

截至记者发稿时,淘宝官网显示光大银行定存宝成交记录为53252件,若按每笔1000元的交易额计算,光大在短短一个月内便成功揽储5000多万元。光大银行变相高息揽储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一个简单交易能获得1%的利润

截至记者发稿时,定存宝依然在售。登陆光大银行在淘宝网的网上营业厅可以看到,名为定存宝的产品起购金额为50元人民币,最低追加金额为50元,预期年化收益在2.86%—4.75%,利息自动滚存。

针对公众对于光大银行此举是否为高息揽储行为的质疑,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国泰君安高级经济学家林采宜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直言:“所有的银行理财产品都是变相的高息揽储。”

但光大银行和淘宝网对此说法均公开否认。

光大银行总行关于“定存宝”产品有关情况的官方声明称,“定存宝”是一项智能定期存款产品,而非理财产品。

声明中还指出,光大银行按央行规定的利率为客户计息,此前与支付宝联合促销的用意在于推广电子账户的应用,而客户开户所赠集分宝资源为支付宝提供,光大银行电子账户的开户流程也是严格按照实名制要求执行,资金转账功能受到严格控制,资金风险可控。

不过,在其网店的宣传页面上却赫然打着“(2012年)12月3日网络理财产品定存宝强势登陆聚划算”的字样。

记者通过光大银行在淘宝网的网上营业厅,以买家的身份询问客服。客服介绍,返利的活动早已结束。当时买家通过淘宝网光大银行网上营业厅平台“买存款”,其中每100分集分宝可在淘宝、天猫等网站抵扣1元钱,1000元相当于返还10元现金抵扣券,也就是可以获得额外1%的返利。而以此计算,淘宝平台的存款利率已高于目前央行规定的1.1倍上限。

据相关媒体报道,有部分买家利用“游戏规则”,以1000元反复操作3次(上限)并博得3000集分宝,相当于获3%的返还。在银行定期存款1年也只有3%左右利息的情况下,仅仅在淘宝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易就能够获得1%的利润。

从成交记录上可以看到,成交金额大多以50元、100元、1000元、3000元、一万元单笔成交。据上述客服人员介绍,在购买分类中,该产品共有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5年这6种存期的利率可供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年期的利率为3.3%,依照当前央行公布的一年期3%的定期存款利率,光大的利率实际已经上浮到顶。

“赎回”疑点:网友吐槽“被客户”

根据光大银行的解释,活期账户最低保留0元,定存宝理财账户的基本转账单位为50元,转入、转出定存宝理财账户的金额必须为50元的整数倍,到期支取按照约定存款日当日的同档同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计息,提前支取按活期利率计算。

仔细查看光大银行在淘宝上的成交记录会发现:在5万多次的成交记录中除了购买的记录外,还有不少“赎回”的交易记录。客服在回复记者的疑问中曾表示,“该产品是不用赎回的,只不过如果要取回现金需要提现。”既然不能赎回,为什么交易记录里会有“赎回”的交易记录呢?

记者发现,在这些赎回的金额中有几百份、一千份不等,在今年1月11日16:54:05有一笔赎回为200002.40份的交易记录。按一份50元起算,这笔赎回的金额应该是1000万元。

那么,究竟是买家完成的赎回交易还是银行?当记者再次询问客服时,对话框中的问句竟然奇怪的自行消失了。

由定存宝引发的疑问还不止这些。“记住!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儿。”购买光大银行定存宝的亲们近日在网上纷纷吐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办理了该行的储蓄卡。

银行客服在回复记者时表示,“您可以通过定存宝取现,取到支付宝理财专户,然后提现至银行卡。理财专户支持提现的银行有光大、广发、中信、建设、兴业、农行、民生、招商、杭州、浦发、工商、交通和中国银行。但是只能提到跟你的支付宝账户同一证件下。”

一位买过定存宝的网友在论坛里吐槽,客服告知只能通过储蓄卡提现,但当他去光大银行营业厅办卡时,银行说他已经是自己的客户,直接办理领卡手续就可以了。“莫名其妙就成了光大的储户了。”另一位网友也向记者抱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