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2版:大势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2版            大势
 

2013年1月1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据显示,PPI的降幅同比继续收窄。这主要与2012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开始出现回升密切相关。2012年二、三季度政策的预调微调,导致经济的企稳回升,经济回升带来的需求导致产品需求的新增,拉升了产品的价格。同时,制造业也开始结束去库存,国内企业利润普遍回升,因此,企业经营的困境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中国制造业有望走出低迷格局

去年12月进出口增速好于预期,PPI降幅同比继续收窄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王莹

去年12月进出口增速好于预期,PPI降幅同比继续收窄中国制造业有望走出低迷格局

近日,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2012年12月进出口总值为3668.4亿美元,增长10.2%,其中,出口1992.3亿美元,增长14.1%,进口1676.1亿美元,增长6%。贸易顺差316.2亿美元,扩大91.8%,数据超出市场预期;而1月11日公布的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9%,降幅比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尽管12月金属与工业CRB细项有所上涨,但CRB现货、期货指数与国际油价均较上月变动不大,输入性因素对PPI推动作用有限。那么现有的经济数据反映的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制造业的出路和发展方向在何处?2013年中国经济的宏观走势怎样?带着这些问题,《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

企业处于弱回升状态预计今年出口增速偏稳

《中国企业报》:从目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对哪些行业影响比较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何种状态?未来如何变化?

潘向东:数据显示,PPI的降幅同比继续收窄。这主要与2012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开始出现回升密切相关。2012年二、三季度政策的预调微调,导致经济的企稳回升,经济回升带来的需求导致产品需求的新增,拉升了产品的价格。同时,制造业也开始结束去库存,国内企业利润普遍回升,因此,企业经营的困境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我们预计,这种经济的“弱”回升的趋势未来半年内仍将延续。主要原因:第一,目前海外市场,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回升较为强劲,这样会带动全球需求的回暖,从而促使中国出口企稳“弱”回升;第二,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预调微调宏观调控政策,其对经济拉动的累积效应已经开始显现;第三,在中央政府换届之际,对房地产调控的执行力度无形之中会减弱,这样导致房地产的交易将趋活跃,从而带动相关行业的回升。在全面持续性回暖受到制约的条件下,任何通过刺激政策来实现的经济回升都将是“弱”回升。

《中国企业报》:2012年12月进出口总值增长10.2%,其中出口增长14.1%,进口增长6%。贸易顺差316.2亿美元,扩大91.8%。能否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并预测一下2013年进出口贸易情况?

潘向东:2012年12月份的出口数据达到14.1%,这超出市场普遍预期,但从四季度的数据以及2012年全年的数据来看,出口仍然维持一个“降中趋稳”的格局。这主要是全球经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并没有完全走出经济低迷的轨道。

尽管2012年以来在美国不断地量化宽松的刺激下,带领全球经济有企稳的迹象,但要形成全球经济新的一轮强复苏,预计还比较困难。因此,2013年的进出口形势依然维持2012年出口增速偏稳的格局,这种偏稳的格局对不同企业的影响将出现分化,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产品的需求或通过对产品的改进能创造新的需求的企业,将走出低迷格局的大环境。相反,一些企业可能会面临“过寒冬”的境地。

全球经济依然低迷削弱中低端制造业优势

《中国企业报》:从先行指标来看,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PMI从11月份的46.2%小幅降至46.1%,远低于荣枯分水岭;而日本方面,2012年12月份制造业PMI为45.0%,连续七个月运行在50%以下,制造业经济继续下降走势?这对中国未来制造业有何影响?

潘向东:欧、日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他们的制造业PMI一直在荣枯线的下方运行,说明全球的经济运行依然低迷。这种对制造业需求的低迷必然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制造业。由于中低端劳动力、土地、环境、能源等成本的上升,使我们的中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逐步的是丧失,因此,如何实现制造业从中低端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升级是中国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