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9版:中国国资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9版            中国国资报道
 

2013年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谋划好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李锦

谋划好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

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国资工作重要会议。会议强调,要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落实国资监管“两新目标”,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稳中求进,开拓创新,增强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力与竞争力。会议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求真务实,部署有力,为做好今年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与发展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王勇的报告总结了2012年工作、提出2013年工作任务时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国资监管体制推行的第十个年头。王勇要求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要做好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谋划好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

据悉,2013年,国资委将研究制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下一步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路径、具体措施。这里提出了顶层设计的任务。

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这一概念具体则包含三个内涵:一是战略目标的规划与设计;二是战略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三是战略执行与实施。改革的顶层设计就是要从政府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的全局,使改革与发展按照预期目标迈进。

国有企业改革集中体现在两大块,一块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一块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核心问题是解决政企分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近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现行的国资监管体制的总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但是在微观操作中,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依然有大量经营性国有资产游离于国资监管机构的监管之外。这正是需要我们使国资监管体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候,也是需要顶层设计加以解决的问题。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首先要对国资、国企改革的阶段有个准确的判断,从而明确我们的任务与要求。由于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是一项开拓性的实践,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又是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经济体制转变的“双转变”复杂条件下而成长的,所以其本身也处于一种发展与变化交织的状态。这些年的实践只能算是一个初级阶段。当前,我们正处于即将开启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个中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以“大国资”概念为统领,以构建“大国资”体制为抓手,坚决推进对所有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不留死角,不留遗漏。彻底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组成部门权力与国有资产经济利益分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央、省、市、县国资监管机构的沟通与协调,实现监管体制完善、监管制度规范、监管理念统一、监管合力增强、监管手段科学、监管资源优化的国资监管大格局。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对国资、国企改革的愿景与目标有明确划分,给人以清晰的导向。“大国资”的格局大致可以勾勒出四层含义:从横向看,要对经营性国有资产实施集中统一监管,即监管范围的“大”;从纵向看,上下级国资委之间要加强沟通和联动,即监管系统的“大”;从点上看,要集中资源做大、做强、做优一批国有企业,即国企体量的“大”;从面上看,即整个社会对企业监管形成合力,包括国资监管的社会环境建设。

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必须对内容上有总体方案,主次分明,先后有序,有个路线图。

一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积极深化并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有条件的企业整体上市,继续利用好境内外股票市场、产权市场和债券市场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更多地引进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企业改制重组。

二要继续深化建设规范董事会试点工作,扩大试点范围,进一步规范董事会运作,加强董事队伍建设,优化董事结构,完善外部董事的选聘、评价机制,完善董事会和外派监事会的工作机制。

三要继续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人用人的力度,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选聘、考核、奖惩和退出机制。逐步建立用工准入制度,依法用工,规范劳务派遣用工管理。(下转G02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