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5版:创刊25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5版            创刊25周年特别报道
 

2013年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史与记忆”: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共成长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江雪

“历史与记忆”: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共成长

《中国企业报》第一则图片新闻《我国第一台30万千瓦核电汽轮机正在上海汽轮机厂精心制造》

第一篇 激情岁月如梦如歌1988—1992年

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迈进第十个年头,创业的热潮开始激荡。因此在中国经济史年历表上,经济学家给1988年的定位是“资本苏醒年”。

创业觉醒者在那一年里以不同方式“革命”自己的命运,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这样的记录:王文京下海创办个体企业用友;柳传志被香港商人吕谭平说服,合作成立香港联想公司;美国《商业周刊》长篇报道浙江老板鲁冠球,他的“承包应该是全权承包”观点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上掀起“风暴”。

1988—1992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企业改革的画卷中嵌入了这些元素:企业承包、《企业法》、为企业松绑、“三角债”、“官倒”、“翻牌公司”、“砸三铁”······1990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制定了企业松绑措施,大大激发了企业活力;乡村集体企业利润首次超过国营企业;中国的GDP由14928.3亿元增长到26638.1亿元。

机遇中,美国的快餐公司麦当劳杀到中国;中国的长虹成为最大的彩电企业。

新的力量崛起,中国逐渐为世界瞩目。

天时地利人和,《中国企业报》应运而生。

5年完成历史定位

历史给了1988年正式出版的《中国企业报》这样的机遇:见证中国“企业家群体”诞生。这让循着历史长河的每一朵浪花前进的《中国企业报》回首25年历史时有机会反思自己,作为亲历中国企业改革进程的记录者,是否做到了“面向企业,为企业服务,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共成长”?

“那几年,每期报纸重要版面都刊登呼吁全社会关注、关心中国企业改革和企业家群体建设的文章。”当年每期必读《中国企业报》的中国建筑行业优秀企业家岳忠对记者回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是我们企业管理者的家,《中国企业报》是我们企业管理者自己的报纸。袁宝华多篇文章都是我们管理者必须学习的。《让更多的企业家涌现出来》的评论文章我一直保留着。”

如今,在某商业公司宣传部部长岗位退休的赵立华对记者讲道:“《中国企业报》1988年1月7日袁宝华《面向企业注重实际》一文提到:《中国企业报》要认真了解广大企业的情况,根据广大企业的需要,全心全意为广大企业服务’。我读了文章后报名成为通讯员。我们城市经济新闻还上了1992年6月4日的《中国企业报》头版。我们城市唯一一个重量级企业佳木斯造纸厂厂长成为了中国首届优秀企业家。那个时代给予他和城市的荣誉、骄傲,我们那一代通讯员都亲身感受到了,永远难忘。”

与她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浙江优秀民营企业家鲁冠球。

1990年,《中国企业报》刊发了袁宝华《告别粗放管理》文章后,随即推出“出路在于练内功”、“经济界知名人士纵谈当前经济形势”专栏,在全国企业界掀起大讨论,并介绍了常州柴油机厂等新型创新企业经验,呼吁企业家看重“历史新使命”。

《中国企业报》还大胆地做出一个决定:连续转载企业家鲁冠球传记,向全中国声明“企业家不是贬义词。”

为振奋企业家精神,为他们鼓劲,《中国企业报》在1988年到1992年期间,发表多篇省部长访谈。配合马钢经验、株洲市企业经验、邯钢经验、二汽汽车实验厂经验,发表了多篇重要评论。

“连载企业家传记需要勇气,这是《中国企业报》的创新。”1996年6月,国家体改委一位专家解读当年历史时对中央电视台“企业家”栏目编辑表示。

事实上,《中国企业报》在第一个5年里,充满新元素的策划,让中国新闻界和经济界眼前一亮:

第一次全文刊载企业家鲁冠球的创业故事;

第一次邀请经济管理部门、理论界、企业界专家开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草案)》(以下简称《企业法》)解读”专栏、“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大家谈”专栏;

第一次为中国企业管理者们细致地解读《企业法》出台的历史意义,并开设“中国20家知名企业巡礼”专栏。

《企业法》正式出台后,《中国企业报》推出“企业法讲座”、“企业论坛”,刊登来自一线企业家的声音;同时组织记者进行实地调研和采访,连续十几期刊登相关文章,广泛传播企业界各方人士心声,为《企业法》造势,展现出全国上下学习《企业法》的热烈氛围。

创造影响力赢得话语权

媒体需要以“政治觉悟、经济头脑、哲学智慧、人文情怀”定位自己并在记录历史中敢于亮出自己的态度,给出自己的答案。

打开尘封的历史,记者在已经发黄的报纸上看到了1988年时年43岁的杭州万向节厂厂长鲁冠球撰写的《艰苦奋斗是创业之本》,时年70岁任首钢公司工厂委员会主任周冠五撰写的署名文章《首钢在承包中前进》。依然欣慰的是,今天的《中国企业报》和25年前那张泛黄的报纸一样,秉持“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服务”的办报理念依然坚定不移。

这是《中国企业报》的幸事。

中国的厂长、经理们在1988年到1992年期间一直担当“改革的践行者”重任,但是在那个年代以前,他们的身份模糊,很难被社会视为精英。

《中国企业报》1990年4月12日头版刊登了题为《金球相映,金马奔腾》的消息:1990年4月7日,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大会,授予1989年度10个全国优秀企业以“金马奖”、20名优秀企业家以“金球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中国企业报》当日还以《书记总理曾是企业家》、《给企业家画像》、《港务局长直言不讳》等“花絮”对大会做了更加全面的报道,引起全国企业管理者们的极大关注。

在《书记总理曾是企业家》一文中读者读到了最新鲜活泼的现场报道:“发奖仪式上,李鹏总理说,中国的企业家也是工人阶级的一员,他们同工人一样,都是拿国家的工资。江泽民总书记在李鹏总理讲话后笑着说,谈企业的问题,我们有些发言权,因为我们俩都在企业中当过厂长,李鹏总理插话说,在当时我们也算是半个企业家嘛。话音未落,台下响起一片掌声和欢笑。”

可以说,《中国企业报》有幸与企业家们一起见证了那个已经定格为历史的瞬间。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话语让20位荣获“金球奖”的企业家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优秀企业家的深刻含义和历史责任。

“企业家和国家领导人合影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荣誉。”青岛企业家、双星集团董事长汪海一直不忘对采访的记者谈到当年的触动。而《中国企业报》则坚持把中央有关领导人与部分优秀企业家举行座谈的精神传播到全国各个企业,帮助企业管理者感受历史责任,坚定信念,不负使命。

查阅25年的报纸,记者发现,《中国企业报》用5年时间报道了周冠五、任建新、冯根生、马胜利、耿昭杰、陈清泰等20名企业家创业故事,鼓舞这个光荣而伟大的群体。

2012年12月11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当年第一个采访亚洲最大造纸企业、佳木斯造纸厂厂长孟祥海的记者赵薇微。她回忆:孟祥海一直默默创业、勤苦坚守到退休依然两袖清风的重要原因是他认为“东北三省就一个优秀企业家,绝不能丢脸”。

作为《中国企业报》的忠实读者,一位退休的国企老总对记者表示:“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企业报》就是这一辈企业家的精神家园。”

这样的定位以及话语权的确立也给《中国企业报》一个历史重任: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共成长。

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那是一个需要经验的时代,也是需要传播经验的时代。

在肯定企业承包制历史作用的理论探讨阶段,《中国企业报》刊发了《保障厂长权力,维护企业秩序———山西省发布厂长、经理执行职务令》、《大幕不落———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回归与展望》、《袁宝华谈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系列文章,在业内引起极大的反响。

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是《中国企业报》为企业服务的实际行动。从新闻报道题目上看,这个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一直是热门话题,这需要记者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报道事实。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稳固了中国的改革之路。

这一年,“三铁一大”成为过去式,中国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取得巨大突破。这一年,股份制走上历史舞台,中国企业发展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在袁宝华发表《让企业离开政府怀抱》文章后的一个月时间,《中国企业报》跟踪报道了首钢、燕山石化等一线企业的改革经验。

1992年9月3日,为呼应总设计师的改革理论,《中国企业报》将袁宝华在中国企业管理协会第30次厂长(经理)座谈会上“改革是一场革命,革命就要突破权力与利益的格局”的声音传至大江南北。

《中国企业报》记者奔赴辽宁、安徽企业一线,写出了《端掉三口大锅》系列报道。

事实证明,当时的中国企业家需要一个组织,帮助理解政策、开解思想、处理各种矛盾。在历史责任面前,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担负了历史使命,《中国企业报》也承担了职业使命。

第二篇 见证中国企业奇迹1993—1997年

1993年的《中国企业报》,有关企业转换机制的报道从年初到年尾都是重头戏。新年伊始的第一份报纸上,一篇《企业转换机制阻滞政府门前》的文章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因为在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颁布后,企业有了处理财产的自主权。但是,企业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却遇到重重矛盾。

而在经济学家眼里,1993年是中国扭转战局的关键点,此后5年时间在中国经济史中被定论为“崛起阶段”:长虹在中国发动了“彩电企业价格大战”,引来国际企业的关注;民营餐饮企业红高粱叫板挑战“麦当劳”管理模式,引发媒体思考;瀛海威互联网企业成立,让中国人知道了“网上商业”;秦池酒厂成为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轰动业内……

迈开大步子

见证历史时刻是新闻工作者的幸福。

从这一角度看,1993年到1997年见证着“邯钢经验”、国家经贸委宣布“抓大放小”、中国企业打造“世界500强”梦想、国有企业大面积上市,《中国企业报》无疑是时代的幸运儿。

1993年后,“打造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家队伍”和“为企业家松绑”两个命题,自然成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工作重心和《中国企业报》宣传报道的焦点。

坚持做企业和企业家的朋友,《中国企业报》进行市场调查后发表了题为《北京造纸一厂发呼吁,企业不欢迎二级公司》一文,直接剑指所谓换汤不换药的“翻牌”公司、“拉郎配”集团,对企业转换机制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揭露。

从报纸的报道频率和力度中,读者不难发现,有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做后盾,不仅企业在政企分家的道路上腰杆越来越硬,媒体的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

1994年3月24日,榕城福州春光明媚。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名企业家参加了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全国“企业家活动日”。

正因为这个日子的到来颇为曲折,所以,当这个日子真的到来时,很多企业家喜极而泣。

“企业家活动日”诞生何以竟能牵动如此之多的风云人物关注?为什么“企业家活动日”举办得异乎寻常的沉重?政治与企业家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企业家的家在哪里?为什么首届“企业家活动日”的重头戏之一是隆重纪念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请给我们“松绑”放权》呼吁书发表10周年?

为解开众多疑点,3月26日的《中国企业报》对相关内容做了充分报道:1984年3月22日,在福州参加“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成立大会的55位厂长(经理),在讨论如何当好厂长、搞活企业的话题时,谈论焦点聚到当时企业和厂长处于“只有压力,没有动力和活力”的被动地位的问题上,最终,他们以大无畏的改革精神联名给省委领导发出《请给我们“松绑”放权》的呼吁信。

当时的福建省委第一书记项南看到呼吁信后,果断作出决策,在《福建日报》将呼吁信全文刊登。一石激起千层浪,接着,福建省35位商业经理发出《我们也要“松绑”》的呼吁信,“松绑”放权要求波及整个福建商业战线,对推动福建的企业改革起到了较大的助力作用。在北京,《人民日报》也刊登了《请给我们“松绑”放权》的呼吁信,此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进而拉开了整个中国的企业改革序幕。

回顾这段历史,记者深刻地体味出当时的严峻性,才理解了中国企业家的心理成长何以如此艰辛,当年的企业家们没有理由不为这个节日的到来流泪欢呼。

把话题做深做透

“放权”,依然是企业面对的新课题。

“这一课题要做好,还有赖于政治体制等配套改革的同步进行”。这是经济学家1995年的新观点。

《中国企业报》刊登了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袁宝华《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在竞争与创新中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文章,并配发《为搞好企业献计献策》评论。这两篇文章透视出一个新的问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家精神修养是否适应时代需求?(下转T06版)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