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0版:论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0版            论衡
 

2013年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瞒报背后的“超额能量”“财大气粗”让地方政府不惜违规讨好大企业。在地方政府眼中,大企业就是财神爷,没有谁愿意得罪。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丁是钉

警惕瞒报背后的“超额能量”

事故发生已经10多天了,山西中南铁路南吕梁山隧道爆炸事故死亡人数仍未查清。从事故发生到被知情人曝光,在整整5天的时间里,一起死伤多人的爆炸事故,几乎被当事企业处理得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样:事故当天出警民警以“机密”为由拒绝透露出警记录;蒲县当地医院25日的急诊记录居然为零;死者被拉到距事故地点368公里的地方分散火化;伤者同样被接到远离事故地点的医院分散治疗;所有经历这场的“员工”每人发两万元被连夜打发走。

从这样一个周密的系统性的操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起瞒报事故中,当事企业以自己的经济能量“摆平”很多涉及政府和法律的事情。事故尚在调查之中,我们还不清楚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行贿受贿行为。如果没有行贿受贿,而是相关各方“心甘情愿”帮助当事企业隐瞒事故,那么将是一个更可怕的现实。

伴随着经济能量的增加,个别大企业开始出现了能量膨胀,开始追求“超额能量”。近几年,在被曝光的违规项目建设、环评未达标项目以及所谓“先上车,后买票”项目中,都有大企业的身影,这表明个别大企业在扩张中已经因能量膨胀开始冲破经济的甚至是法律的红线。大企业的“超额能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财大气粗”让地方政府不惜违规讨好大企业。在地方政府眼中,大企业就是财神爷,没有谁愿意得罪。特别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之后,许多地方的财力吃紧,都指望央企能在当地投几个天量项目,带动地方经济。而对于地方国企能够被央企重组,各方的利益也是明显的。首先是没有“贱卖国资”的风险,而央企的到来也会为地方政府脸上贴金。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地方政府曲意迎合央企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其二,“位高权重”让地方政府惧怕央企三分。尽管取消企业行政级别的文件已经下发了多次,但央企和政府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被切断。政府官员到央企担任高管以及央企高管到政府担任高官还都时有发生。央企和政府之间这种天然和密切的联系,让央企拥有更便捷、更直接、更有效的沟通渠道,干预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以谋求更大的利益。比如,搞了长达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就因为动了央企高管的“奶酪”,而迟迟未能出台。某央企高管曾十分自得地讲述其处理和地方关系的“潜规则”———那就是搞定上层,找比当地政府领导更大的领导出面解决问题。面对动辄“部级”、“局级”的央企高管,在官本位盛行了数千年的中国,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只能是笑脸相迎。

从当事企业通过快速“花钱埋单”,试图逃避国务院国资委严格的绩效考核以及社会力量监督的做法,可以看出,其瞒报事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其经济能量的无边界扩张的苗头必须引起各方的警觉。加大改革力度,让企业回归市场,限制某些央企的特权,使其以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参与经济活动,让所有企业拥有同样的话语权,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必须从现在就开始。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