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06版:革新之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06版            革新之城
 

2013年1月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城镇化不是新的简单的造城运动,城镇化不能演变成造城运动,如果把城镇化简单地当成推高地价、房价的契机,甚至是提高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的机遇,从而大举圈地扩建,竞相造城,只会欠上政绩债,为后来人留下烂摊子。

城镇化号角声起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青松

城镇化号角声起

造城运动不是真正意义的新型城镇化本报记者林瑞泉/摄

“城镇化”正成为眼下讨论中国未来发展时的一个热门词汇。

从东部发达地区浙江大规模“撤镇设市”,到西北欠发达地区的延发投资千亿削平33座山头造新城———这两则新闻正是中国各地大张旗鼓进行城市化建设的缩影。

然而,在国家大力倡导城镇化的同时,尴尬的现实却是,各地一片大干快上的喧嚣。以购物中心为例,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中国购物中心在2012年以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增长,目前已经形成阶段性过剩。

城镇化争议

刚刚结束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本点,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

据了解,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1.27%,距离世界发达国家平均70%的水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如果以75%的城镇化率计算,未来提升空间巨大。根据发改委《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城镇化将在未来十年拉动40万亿投资。这是2008年4万亿财政刺激方案的10倍。

因此,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被决策层定为战略选择。

业内专家认为,经过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洗礼,全球大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中国内需不足、外需不畅,经济放缓的形势下,城镇化是中国当前最大的结构调整,最大的内需源泉,也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不过,各地购物中心的过热却预警着城镇化的未来。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称,2012年全国新增购物中心数量超过300家,从而使全国购物中心总量达到3100家。预计到2025年之前,中国购物中心都处于增量阶段,届时中国购物中心总量将突破1万家,成为全球购物中心商业建筑面积最大的国家。

此外,有一些城市以建设工业园区为名,以获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为目的,大搞扩城、造城运动。

中国城镇化为什么引起如此大的争议?中投顾问房地产行业研究员韩长吉在接受《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之所以引起诸多争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城镇化建设在顶层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欠缺,不能很好地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城乡的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实现路径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为了提升政绩,快速上马大项目、大工程,却不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土地财政的存在也使地方政府有推高地价的冲动,从而助推房价,不利于经济的整体平稳运行。

造城运动误区

眼下,从中央到地方,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神州大地正在兴起一波“新造城运动”。

无论各地政府公布的发展规划,还是各地大街小巷醒目的宣传标语,众多县级城市都宣称要建超高层写字楼、大搞“城市综合体”。

近期,浙江省27个试点“中心镇”开展撤镇设市工作引发全国关注。

从去年4月份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正在延安市以超常规的方式进行。近日有媒体报道称,陕西延安市拟投资千亿元以上,用10年时间,通过“削山、填沟”来“造地、建城”,在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

此外,河南开封千亿元重建“汴梁古都”、投资28亿元的瓯飞工程成为浙江温州“造城运动”新典范、山西大同投资百亿元用五年再造大同古城,多地重修古城墙、明清一条街的举动接连不断……

业内观察人士认为,城市化离不开土地资本化,以“土地资本化”为主要驱动力的城市化,日益演变成为各级政府的“土地财政”。近十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在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50%,有些甚至占80%以上。

韩长吉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新型城镇化不是新的简单的造城运动,城镇化不能演变成造城运动,如果把城镇化简单地当成推高地价、房价的契机,甚至是提高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的机遇,从而大举圈地扩建,竞相‘造城’,只会欠上‘政绩债’,为后来人留下烂摊子。这在日本、美国一些地区都不乏前车之鉴。”

“城镇化一定要量力而行,漂亮整洁的村镇固然重要,农民住进了‘小洋楼’当然高兴,但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以财政亏空为代价。否则只能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湖北省一位地方乡镇领导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新型城镇化需从制度突破

怎样科学推进城镇化建设?各领域的人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专家指出,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必然不是修一些大广场、大马路,建些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的表面城市化,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突破和创新。新型城镇化,呼吁的是新的发展模式,展现的是新气象,不再是以往依靠基建投资驱动经济发展,不再是过去依靠大拆大建的表面城市化,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变革,尤其是政绩考核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和行政等级化的城镇制度的变革。

上述湖北乡镇领导还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要科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抓好几个方面,“一是要解决好土地问题,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能搞大干快上,一窝蜂借大建工业园的名义圈占土地。二是在推进中升级,修马路和建高楼大厦只是表现,关键要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集约化相结合。三是让农民变市民的问题,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必须配套。”

据悉,国土资源部日前发布《2012年中国土地政策蓝皮书》。蓝皮书预计,2013年中国土地政策将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在进城农民宅基地的合理使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征地制度改革等方面出台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

分析指出,只有全面协调的城镇化建设,才是可持续。只有注重质量才能使“城镇化建设”不走样,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

对于如何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韩长吉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首先要加强顶层制度建设,意识到城镇化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有力措施之一,也是扩大内需,进行国土整治、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的相关内容。其次,城镇化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后,城镇化建设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切实从人们的需求出发,与区域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