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20版:舆情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20版            舆情
 

2012年12月25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继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后,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更为详细的阐述,赋予了生态文明在国家发展建设中更高的地位。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公众所重视,如何守住自然之美、打造和谐之美,营造可持续之美也就成了更多人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为此,我们梳理了2012年生态文明十大热点话题。

2012年生态文明十大热点

来源:中国企业报  

2012年生态文明十大热点

热点一:美丽中国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美丽中国”一词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立即引起了媒体和人们的极大热议。新华微评:“美丽中国”乃民心所向、百姓所盼;《人民日报海外版》:追寻现代美丽中国;人民网:“美丽中国”———执政理念新发展;《北京青年报》:“美丽中国”将是共同家园;《中国消费者报》:开启美丽中国新时代;《西安晚报》:建设“美丽中国”说出百姓心里话;东方网:从“小康中国”到“美丽中国”;网友“毛建国”:“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对人民期待的回应,而且是对经济挑战的应对。一方面,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压力增大。只有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网友“吴仁寿”:“美丽中国”首入报告,为我们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这让我们对中国未来充满期望的同时,也增添饱满的信心,必将激发起我们奋进的力量。

“美丽中国”充分切合公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期待,因此对它的热议还将持续,而且会掀起一个个新高潮。热点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PM2.5监测指标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它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能在大气中长时间停留、输送距离远,极易影响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在国外,PM2.5是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2011年10月—11月,北京地区接连出现灰霾天气,而美国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监测的环境数据相差较大,引发了公众对环保部门环境监测数据的质疑,PM2.5指数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极大关注和热议。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今年全国两会,PM2.5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强调,“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5月24日环保部公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12月底前公布监测结果。

PM2.5指数在2011年受到公众热议时,相关环境部门就立即对PM2.5指数监测进行了回应,今年更是大力推进PM2.5指数监测和公开。目前部分省市PM2.5指数发布已经常态化,得到了公众的一定认可。但PM2.5指数的监测和发布只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手段,却不是目的,因此要获得更多的正面舆情,就要为改善环境做更多的实质努力。热点三:中国开展碳交易试点

1997年12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2012年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市和广东省、湖北省获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以较低成本实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2012年9月11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正式启动,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揭牌,并成功运作了我国首宗碳排放权配额的一级市场交易。

碳交易试点是我国践行国际承诺,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它牵涉到国内众多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也关系到我们的生活环境能否减慢气候变暖的脚步,因此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热点四:节能减排考核实行领导问责制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节能减排”,提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双减目标。但在执行节能减排过程中各方面工作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明确、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入不落实、协调不得力等问题,出现了节能减排前松后紧的情况,在“十一五”末期甚至出现了拉闸限电现象,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因此对“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措施,媒体和公众充满了期待。

2012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强化目标责任,《规划》明确,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管理,实行问责制。

各媒体均以节能减排考核实行领导问责制为题对《规划》进行了报道。另外,各地紧密结合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报道本地开展地级、县级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而公众对于问责制如何实行在微博上进行了讨论。热点五:环保部年内首向央企开罚单

5月22日,环保部年内首次向央企旗下项目开罚单。当日,环保部下发了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责令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两家央企旗下的工程项目停止建设。

在两份《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环保部分别致函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建设项目经理部和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谏壁发电厂,指出中卫-贵阳联络线工程项目、5万吨级煤码头工程项目未获环评批准就先行擅自建设,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环评制度的规定。

央企的特殊性质和环境问题任何一个话题都足以吸引公众眼球,而这次话题两者都牵涉其中,让这次事件一经报道就受到广泛热议。热点六:中国“绿色建筑”时代悄然来临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摘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随着《“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中国“绿色建筑”时代悄然来临,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情况已经由起步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绿色建筑是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GDP基础上提出的更具体化更贴近人们生活的事物,在当前人们对优美环境极度渴求和生活成本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它的提出不仅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更符合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理念,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热切关注。热点七:广东试行环境污染责任险

6月20日,广东省环保厅对外通报,该厅与广东省保监局6月初正式发布的《关于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即日起正式生效,凡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在粤企业,发生环境污染意外事故后,产生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依规“埋单”(赔偿)。作为一项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保险,使污染受害者在被保险人无力赔偿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得到赔偿。

环境污染责任险为生态恢复提供了新的保障,也是针对近些年来部分企业发生“污染的起,却赔不起”的情况,政府部门探索的新举措。这就彻底解决了一些企业在污染发生之后无责任能力赔付的现象,高度符合公众利益。此举措一推出立即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热点八:中海油和康菲补偿秦皇岛渔民和修复环境

2011年6月,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B、C平台分别发生溢油事故。这次溢油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导致当地渔民养殖损失惨重,事后康菲公司没有正面回应赔偿问题。部分媒体以专题或专栏的形式对该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

今年该事件有了新进展,1月底,农业部与中海油、康菲共同达成10亿元赔款协议。4月27日下午,康菲公司和中海油联合宣布,与中国国家海洋局达成协议,康菲公司将出资10.9亿元人民币,赔偿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中海油和康菲公司再分别出资4.8亿元和1.13亿元人民币,承担保护渤海环境的社会责任。两家公司将总计支付16.83亿元。

针对康菲溢油事故,媒体和公众关注有近一年时间,直至达成第二次赔偿协议,溢油事故关注度才逐渐降低。热点九: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年底产生

2012年年初,国家海洋局下发“关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的意见”,就促进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明确意见和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10—15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10月30日,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评审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年底前将从山东、浙江、福建、广东4省中评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将对中国整个海洋生态文明起到典范作用。

在福岛“核泄露”之后,尽管中国近海海域未受其影响,但“海洋污染”一词全面进入公众视野,这次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恰恰符合公众对海洋环境的诉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将是未来公众长期关注的话题。热点十:环保部首次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

今年年初,环保部陆续召开了西部大开发重点区域和行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简称“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启动会,西南、西北区域战略环评技术方案评审会。环保部首次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汇聚多部门力量,具有一定的行政强制力,今后一切地区和行业规划环评、建设项目环评都要以此为依据。

环评会上,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指出在项目环评上要根据不同地区阶段性发展特征,实施区域化的环境准入标准,并切实提升规划环评,从决策源头防范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性。

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对过去“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彻底抛弃,充分体现了政府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受到媒体、公众及地方政府的关注。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