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中国企业报

第14版:I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第14版            IT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    返回版面目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购爆炸式增长抑制商业地产泡沫

来源:中国企业报  作者:谭丽莎本报记者龚友国

网购爆炸式增长抑制商业地产泡沫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2012“光棍节”,短短一天之内,淘宝、天猫等网络购物平台成交额高达190多亿元,引来一片惊呼!未来网购将在何种程度上挤占传统商业形态的空间?城市里的商业地产会不会太多了?这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中国企业报》记者采访了知名学者羊慧明。

网购增长传递强烈信息

羊慧明说,汽车时代和网购大潮正在冲击传统街边商业,淘宝、天猫、京东等商城的崛起,还只是开始,2012“光棍节”网购的高额成交已经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当每个居民小区门口送快递的车辆络绎不绝与日俱增的时候,包括曾经红红火火的国美、苏宁等在内的专营店、商场却日渐冷清。不幸的是,国美、苏宁等专营店前些年却在拼命扩张门店。“电器商店几乎比公共厕所都多。”羊慧明笑道。还有满街的那些小服装店、茶叶店、酒庄以及房屋中介等等,如今大都门可罗雀,新一轮倒闭潮刚刚开始。

羊慧明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的大都市,人均商用房0.8平方米就足够了。网购大潮兴起之后,这一数据还会减少。而在中国内地,城市人均商业物业已经超过3平方米,总量严重过剩。他说,很多城市街边商店重复投资、过度竞争非常严重,连靠手工劳动的理发店都走马灯似地倒闭,大量民间投资化为乌有,令人十分痛心。

说起某些利益集团炒作、哄抬商业物业价格,羊慧明言语间流露出愤怒。他说,据预测到2020年网购将占零售市场20%至30%。在网购浪潮冲击下,严重过剩的街边商业将会是什么情景?完全不难想象。可是,利益集团却在拼命炒作、哄抬商业物业价格,吹大商业地产泡沫。国家严厉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出台后,内地一、二线城市楼市出现调整。于是又有人鼓动投资炒作商业地产,说目前是投资商业地产的“黄金时期”。大中城市商用物业和写字楼遍地开花,高楼林立,价格也被炒得扶摇直上。

实际上,内地商业地产泡沫已经非常严重,酝酿着巨大的风险。羊慧明认为,内地主要城市商业地产的泡沫比住宅市场的泡沫更大。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十几万、几十万一平方米的商用房已不鲜见。超高的商用物业成本,已使包括零售业在内的服务业不堪承受。

“为什么北京有些幼儿园月收费高达7000多元?为什么内地大城市商店的许多商品零售价比港台欧美还要贵?为什么药店要黑心加价?为什么街头面馆价格两三年就涨一倍?为什么内地电影票比美国还贵?为什么1斤茶叶会炒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为什么中国烈性酒(白酒)价格会高出国外几倍、几十倍?”羊慧明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接着说道:“除了炒作,恐怕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业物业成本太高,商家不得不以加价来冲抵成本的上升,这又进一步推升物价,加重民生负担。”

商业地产推高要素成本

“有人说内地的商业物业价格并不贵,并且动辄与东京银座高达几十万美元1平方米的商业地产价格相比,其实,恰恰就是日本商业地产的超级泡沫,毁了日本的经济。那么高的商业物业成本及相应的人力成本,吃碗乌冬面要上千日元也就一点不奇怪。物价畸高不仅打击了日本的服务业,削弱了日本的竞争力,更严重的是,生活成本太贵,使日本大量精英携资本像潮水般移民北美等地,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羊慧明说,“任何经济体,只要资源和主要商品价格成为世界最贵,就必然走下坡路。中国人力成本还不到欧美的1/8,可上游资源价格及一些生活必需品价格已经超过欧美,物业成本、人力成本又将大幅上涨,你还有什么竞争优势?”

汽车时代到来,人们更偏好到停车方便,商品集中可选择性更广,品质和售后服务更有保证的大型购物中心购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羊慧明说,街头商业面临挤压,街边店只适合做不便快递的便利杂货店及餐饮、美容美发、健康服务、手工劳动等服务型商店。但据调查,小型服装店、专营店等,相当部分经营亏损,究其原因,与盲目发展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出现盲目发展?羊慧明说,主要是没有投资预警信号,许多媒体为了广告收入,都在有意无意地帮着利益集团炒作和欺骗宣传,诸如“一铺养三代”等等,而鲜有人去讲投资开店的风险。许多老百姓把那点失地补偿费,或从亲戚朋友那里凑份子来的钱,满怀发财希望去租铺开店,结果不少人一两年就血本无归。

“众多中小商家本是弱势经济群体,他们依靠自己解决就业,并且还吸纳了上亿人就业。然而商业物业成本的暴涨,加上税费负担太重,已经威胁到许多中小商家的生存。利益集团炒高商业地产,对社会经济和民生的祸害更大。”羊慧明说。

关于我们 | 报纸征订 | 投稿方式 |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中国企业报》刊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企业报社。未经报社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中国企业报》刊发的内容用于商业用途。如进行转载、摘编,必须在报社书面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作品来源"中国企业报"以及相关作者信息。
本站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 邮编:100048 电话:010-68701050 传真:010-68701050
京ICP备1101364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8256号